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榧子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榧子

    《中国药典》

    【拼音名】Fěi Zǐ

    【英文名】SEMEN TORREYAE

    【别名】香榧、榧树、玉榧、野杉、柀子

    【来源】本品为红豆杉科植物榧 Torreya grandis Fort.的干燥成熟种子。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3~2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形的种脐,另端稍尖。种皮质硬,厚约1mm。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膜质;内胚乳黄白色,肥大,富油性。气微,味微甜而涩。

    【炮制】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榧子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Fěi Zǐ

    【别名】彼子(柀子)(《本经》),榧实(《别录》),罴子(陶弘景),玉山果(《东坡诗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源形态】

    榧(《别录》),又名:野杉(《纲目》),香榧、木榧。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枝开张,小枝无毛。叶呈假二列状排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狭,先端突刺尖,基部几成圆形,全缘,质坚硬,上面暗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中肋显明,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凹下黄白色的气孔带。花单性,通常雌雄异株;雄花序椭圆形至矩圆形,具总花梗,雄蕊排成4~8轮,花药4室;雌花无梗,成对生,只1花发育,基部具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种子核果状、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胚乳内缩或微内缩。花期4月。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药理作用】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

    【炮制】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或用砂拌炒至热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涩,无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经,又入肺。"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①《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

    ②《别录》:"主五痔。"

    ③陶弘景:"疗寸白。"

    ④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⑤《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⑦《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⑧《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①苏拭《物类相感志》:"榧子壳反绿豆。"

    ②《本草衍义》:"(食之)过多则滑肠。"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火,热嗽非宜。"

    【附方】

    ①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②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名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榧实,《本经》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

    ②《本草新编》:"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入共用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临床应用】

    ①治疗钩虫病

    每日吃炒榧子3~5两,直至确证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虫),皆经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

    ②治疗丝虫病

    取榧子肉5两,头发灰(血余灰)1两,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为一疗程。临床观察20例,第一疗程后微丝蚴转阴4例,第二疗程后转阴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程中除1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晕外,其他皆无不良反应。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

    【摘录】《*辞典》

    页首↑

    榧根皮

    《*辞典》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Fěi Gēn Pí

    【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根皮

    【功能主治】治风湿肿痛。

    【用法用量】榧根皮加九力钢(菊科千里光)煎服。

    【摘录】《*辞典》

    页首↑

    榧花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Fěi Huā

    【别名】棑华(《别录》)

    【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花。

    【性味】《别录》:"味苦。"

    【功能主治】《别录》:"主水气,去赤虫。"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榧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蓼大青叶
    ·下一篇:槟榔[图]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三叶青[图]和中丸桑拿不是人人都能蒸的小一把抓七仙丹青麸杨根川木香[图]苦楝皮博金散硫黄吴鞠通医案——脾胃蝼蛄大头陈布渣叶夏季老年人食补四宜养荣承气汤吴茱萸散吴茱萸汤秋燥治疗土大黄膏推气丸夏季西瓜忌长时间冷冻春季儿童防桃花癣秋季,流感疫苗最佳时机保养皮肤的16种方法答翁××问呃逆气郁...皂柳岩黄连亚麻子午香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