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酸枣仁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酸枣仁

    《中国药典》

    【拼音名】Suān Zǎo Rén

    【英文名】SEMEN ZIZIPHI SPINOSAE

    【别名】山枣仁、山酸枣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粉末棕红色。种皮栅状细胞棕红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约15μm,壁厚,木化,胞腔小。内种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长方形或类方形,壁连珠状增厚,木化。子叶表皮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及方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酸枣仁皂苷A、B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水饱和的正丁醇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 香草醛硫酸溶液,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酸枣仁除去残留核壳。用时捣碎。

    炒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鼓起,色微变深。用时捣碎。

    【性味】甘、酸,平。

    【归经】归肝、胆、心经。

    【功能主治】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酸枣仁

    《*辞典》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Suān Zǎo Rén

    【别名】枣仁(《药品化义》),酸枣核(《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浸泡一宿,搓去果肉,捞出,用石碾碾碎果核,取出种子,晒干。

    【源形态】

    酸枣(《本经》),又名:棘(《诗经》),槭(《尔雅》),山枣(陶弘景),野枣(任防《述异记》)。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老枝褐色,幼枝绿色;枝上有两种刺,一为针形刺,长约2厘米,一为反曲刺,长约5毫米。叶互生;叶柄极短;托叶细长,针状;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短尖而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主脉3条。花2~3朵簇生叶腋,小形,黄绿色;花梗极短1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小,5片,与萼互生;雄蕊5,与花瓣对生,比花瓣稍长;花盘10浅裂;子房椭圆形,2室,埋于花盘中,花柱短,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1~1.4厘米,先端钝,熟时暗红色,有酸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皮(酸枣根皮)、棘刺(棘针)、叶(棘叶)、花(棘刺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长于阳坡或干燥瘠土处,常形成灌木丛。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地。主产河北、陕西、辽宁、河南。此外,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或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表面赤褐色至紫褐色,未成熟者色浅或发黄,光滑。一面较平坦,中央有一条隆起线或纵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先端有明显的种脐,另一端具微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不明显。剥去种皮,可见类白色胚乳粘附在种皮内侧。子叶两片,类圆形或椭圆形,呈黄白色,肥厚油润。气微弱,味淡。以粒大饱满、外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多量脂肪油和蛋白质,并有两种甾醇:一种为C26H42O2,熔点288~290℃,易溶于醇;另一种的熔点为259~260℃,易溶于氯仿。又谓本品主含两种三萜化合物:白桦脂醇、白桦脂酸。另含酸枣皂甙,甙元为酸枣甙元,水解所得到的厄北林内酯是皂甙的第二步产物。还含多量维生素C。

    【药理作用】

    ①镇静、催眠作用

    酸枣仁煎剂给大白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表现镇静及嗜眠,无论白天或黑夜,正常状态或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酸枣仁均能表现上述作用,小白鼠口服时的镇静指数为1.95,与巴比妥类药物表现协同作用,酸枣仁连续应用6天,可使动物睡眠变浅,持续时间缩短,即产生耐受性,但停药1周后可消失。口服酸枣仁可使防御性运动性条件反射次数显著减少,内抑制扩散,条件反射消退,抑制猫由吗啡引起的躁狂现象。生枣仁与炒枣仁的镇静作用并无区别,但生枣仁作用较弱,久炒油枯后则失效,有认为其镇静的有效成分可能与油有关,另有认为与水溶性部分有关。

    ②镇痛、抗惊厥、降温作用

    用热板法证明酸枣仁煎剂5克/公斤注射于小白鼠腹腔有镇痛作用,对小鼠无论注射或口服均有降温作用,但不能拮抗实验性电休克。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酸枣仁可引起血压持续下降,心传导阻滞。对大白鼠以两肾包膜法形成的高血压,在手术前或手术次日给酸枣仁(20~30克/公斤/日自由取食),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大白鼠吃酸枣仁时将外层薄皮留下,并未见镇静现象。

    ④对烧伤的影响

    酸枣仁单用或与五味子合用,均能提高烫伤小白鼠的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还能推迟大白鼠烧伤性休克的发生和延长存活时间,并能减轻小白鼠烧伤局部的水肿。

    ⑤其他作用

    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对狗因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抑制作用。不能拮抗家兔的咖啡因中毒。

    【毒性】酸枣仁150克/公斤给予小鼠灌胃无毒性症状,大鼠慢性毒性实验证明其毒性极低,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4.33±2.015克/公斤。但极大剂量亦可有毒性表现。

    【炮制】酸枣仁:原药放入竹箩内,沉入清水缸中,使仁浮在水面,壳沉水底,将枣仁捞出、晒干。炒酸枣仁: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微黄色,取出,放凉。焦酸枣仁:取洁净的酸枣仁,置锅内用武火炒至有五成变黑红色,取出,放凉。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温。"

    ④《饮膳正要》:"味酸甘,平。"

    【归经】

    入心、脾、肝、胆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阳。"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肝、胆四经。"

    【功能主治】

    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

    ①《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

    ②《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③《药性论》:"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

    ④《本草拾遗》:"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⑤王好古:"治胆虚不眠,寒也,炒服;治胆实多睡,热也,生用。"

    ⑥《本草汇言》:"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

    ⑦《本草再新》:"平肝理气,润肺养阴,温中利湿,敛气止汗,益志定呵,聪耳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注意】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防己。"

    ②《本草经疏》:"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热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③《得配本草》:"肝旺烦躁,肝强不眠,禁用。"

    ④《本草求真》:"性多润,滑泄最忌。"

    【附方】

    ①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劳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酸枣仁汤)

    ②治骨蒸,心烦不得眠卧:酸枣仁二两。以水二大盏半,研滤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临熟,入地黄汁一合,更微煮过,不计时候食之。(《圣惠方》酸枣仁粥)

    ③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熟令香,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竹叶汤调下,不计时候。(《圣惠方》)

    ④治心脏亏虚,神志不守,恐怖惊惕,常多恍惚,易于健忘,睡卧不宁,梦涉危险,一切心疾:酸枣仁(微炒,去皮)、人参各一两,辰砂(研细,水飞)半两,乳香(以乳钵坐水盆中研卜分。上四味研和停,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温酒化下,枣汤亦得,空心临卧服。(《局方》宁志膏)

    ⑤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酸枣仁一两(生用),全梃蜡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无时温服。(《简要济众方》)

    ⑥治睡中盗汗:酸枣仁、人参、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米饮调下半盏。(《普济方》)

    【名家论述】

    ①《本草图经》:"酸枣仁,《本经》主烦心不得眠,今医家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尔顿异。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有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茯苓、白术、人参、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六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深师主虚不得眠,烦不可宁,有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蝭母、干姜、茯苓、芎藭各二两,甘草一两炙,并切,以水一斗,先煮枣,减三升,后纳五物煮,取三升,分服。一方,更加桂一两。二汤酸枣并生用,疗不得眠,岂便以煮汤为熟乎。"

    ②朱震亨:"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藏安和,睡卧自宁。"

    ③《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④《本草经疏》:"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

    ⑤《本草切要》:"酸枣,性虽收敛而气味平淡,当佐以他药,方见其功,如佐归、参,可以敛心;佐归、芍,可以敛肝;佐归、术,可以敛脾;佐归、麦,可以敛肺;佐归、柏,可以敛肾;佐归、苓,可以敛肠、胃、膀胱;佐归、芪,可以敛气而灌溉营卫;佐归、地,可以敛血而营养真阴。又古方治胆气不和,甚佳。如胆气空虚,心烦而不得眠,炒用可也。"

    ⑥《本草汇言》:"酸枣仁,均补五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忡,神明失守,或腠理不密,自汗盗汗;肺气不足,气短神怯,干咳无痰;肝气不足,筋骨拳挛,爪甲枯折;肾气不足,遗精梦泄,小便淋沥;脾气不足,寒热结聚,肌肉羸瘦;胆气不足,振悸恐畏,虚烦不寐等症,是皆五藏偏失之病,得酸枣仁之酸甘而温,安平血气,敛而能运者也。"

    ⑦《药品化义》:"枣仁,仁主补,皮益心血,其气炒香,化为微温,藉香以透心气,得温以助心神。凡志苦伤血,用智损神,致心虚不足,精神失守,惊悸怔忡,恍惚多忘,虚汗烦渴,所当必用。又取香温以温肝、胆,若胆虚血少,心烦不寐,用此使肝、胆血足,则五脏安和,睡卧得宁;如胆有实热,则多睡,宜生用以平服气。因其味甘炒香,香气入脾,能醒脾阴,用治思虑伤脾及久泻者,皆能奏效。"

    ⑧《本经逢原》:"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盖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

    【摘录】《*辞典》

    页首↑

    酸枣根皮

    《*辞典》

    【出处】《陕西中草药》

    【拼音名】Suān Zǎo Gēn Pí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根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酸枣仁"条。

    【性味】《陕西中草药》:"味涩,性温。"

    【功能主治】

    治便血,烧、烫伤,高血压,遗精,白带。

    《陕西中草药》:"涩精止血。治淋浊,白带,滑精,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熬膏涂敷。

    【附方】

    ①治便血:酸枣根皮一两。刮去黑皮焙干,用水一碗煎至一茶杯,温服。如不止,隔七天再服一剂。(《天津中草药》)

    ②治烧、烫伤:酸枣根皮三斤。切碎,水煎成膏,涂于净布上,贴伤处。(《天津中草药》)

    ③治高血压头晕头痛:酸枣根一两(去外层黑皮,去木心,用内皮)。加水煎煮两次,分两次服。(山东昌潍地区《赤脚医生》(3):21,1970)

    【摘录】《*辞典》

    页首↑

    棘针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Jí Zhēn

    【别名】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

    【性味】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消肿,溃脓,止痛。治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

    ①《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②《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汁涂或研末搐鼻。

    【附方】

    ①治诸恶肿失治有脓: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千金方》)

    ②治丁肿:曲头棘刺四百枚,橘皮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一合。涂肿上亦得。(《古今录验方》)

    ③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拘撮甚者:槟榔一分(弼),棘针钩子一合(微炒)。上药,捣粗罗为散,都作一服,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又入好酒半中盏,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侯,稍热分为二服。(《圣惠方》)

    ④治头风疼痛: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塞鼻。(《圣惠方》)

    ⑤治尿血:刺针二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外台》)

    ⑥治小儿一切疳:棘针、瓜蒂等分。捣细罗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二度佳。(《圣惠方》吹鼻散)

    ⑦治小儿喉痹: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圣惠方》)

    ⑧治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子母秘录》)

    ⑨治倒睫拳毛:木鳖子二个(令炒),木贼一百二十节,地龙二条(去土),赤龙爪一百二十个。上为细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纸捻蘸药搐之,一日三、五次。(《普济方》)

    ⑩治齿虫: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以瘥为度。(《小品方》腐棘刺漱汤)

    【名家论述】《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

    【摘录】《*辞典》

    页首↑

    棘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Jí Y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叶。

    【化学成分】含芸香甙、小檗碱、原阿片碱、蜡醇、多量维生素C及苹果酸、酒石酸等。

    【药理作用】酸枣叶子具有麻醉作用,如咀嚼1~2片叶子,可使口腔对甜味及苦味的感觉消失达5~10分钟。10%叶浸剂静脉注射于狗,引起大脑皮质的抑制,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变弱、血压下降、呼吸减少,如预先注射阿托品,不影响上述作用。10%溶掖1:10及1:20对离体蛙心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加强,10~20%溶液可使离体蛙后肢血管收缩,而离体兔耳则扩张,但反复灌注兔耳血管亦可引起收缩。

    【功能主治】《纲目》:"治胫臁疮,捣敷之,亦可晒研,麻油调敷。"

    【摘录】《*辞典》

    页首↑

    棘刺花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Jí Cì Huā

    【别名】刺原、菥蓂,马朐(《别录》),棘花(《唐本草》)。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花。

    【性味】《别录》:"味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别录》:"主金疮内漏,明目。"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酸枣仁"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焦槟榔
    ·下一篇:磁石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佳品羊肉银屑病1号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痔汤七星剑秋木瓜当归冰硼散淡竹茹汤黄胆证蜂蜡飞廉杜仲丸养肺去痿丹毒芹夏季提高免疫力宜吃哪些凉拌...五虎汤五黄散五灰散十宝丹食疗秋愁龙胡子初秋清淡饮食秋季进补食用哪些食物夏秋季进补燕窝二忌一柱香小叶黑面叶向日葵圆叶锦葵心叶兔耳风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