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寒水石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寒水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Hán Shuǐ Shí

    【别名】红石膏、方解石

    【来源】药用寒水石有两种,即红石膏与方解石。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红石膏为一种天然的硫酸钙矿石;方解石为碳酸钙矿石。

    【性状】

    红石膏: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略有光泽,表面凹凸不平,侧面有纵纹理。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粉红色,有纵纹理。无臭,味淡。

    方解石: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无臭,味淡。

    【炮制】煅寒水石:取净寒水石,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研粉即得。

    【性味】辛、咸,寒。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2~5钱;外用适量。

    【备注】(1)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寒水石

    《*辞典》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Hán Shuǐ Shí

    【别名】凝水石、白水石(《本经》),凌水石(《别录》),盐精(《丹房鉴源》),水石、冰石(《石药尔雅》),鹊石(《本事方》),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纲目》)。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源形态】

    矿物形态详"芒硝"条。

    《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矿物形态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

    【性味】

    辛咸,寒。

    ①《本经》:"辛,寒。"

    ②《纲目》:"辛,咸。"

    【归经】

    入心、胃、肾经。

    ①《纲目》:"入肾走血。"

    ②《本草新编》:"入胃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①《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④《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⑤《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

    ⑥《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⑦《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⑧《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地输。"

    ②《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③《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附方】

    ①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③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④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⑤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⑥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⑦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⑧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名家论述】

    ①《纲目》:"凝水石其气太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②《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请湿肿满属脾土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③《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真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寒水石"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漏芦
    ·下一篇:夜明砂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滑冰防手腕跌伤薄荷连翘汤便秘之美味食疗涌泉散粽巴叶冬季保健多饮红茶冬季高血压病人饮食原则土贝母[图]凌霄花秋季儿童忌生吃甘薯花椒青皮岩白菜素冷积腹疼八月炸[图]夏季自制保健果茶夏季茶疗糖尿病穿山龙野决明蒌叶蓝布正小白蒿毛冬瓜眼药水不能滥用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天竺黄[图]礜石五角枫根乌金草凤眼兰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