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há Yóu
【来源】本品为山茶科植物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或小叶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ms.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本品在氯仿、乙醚或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在25℃时应为0.909~0.915(附录ⅦA)。折光率在25℃时应为1.466~1.470(附录ⅦF)。
【鉴别】取本品2ml,小心加入新制放冷的发烟硝酸-硫酸-水(1:1:1)10ml 中,放置片刻,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
【功能主治】用作注射用茶油的原料及软膏基质。
【贮藏】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Chá Yóu
【别名】楂油(《农政全书》),拌树子油(《纲目拾遗》)。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种子的脂肪油。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
甘,凉。
①《农政全书》:"性寒。"
②《纲目拾遗》:"味甘,性凉。"
③《福建中草药》:"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①《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
②《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
③《随患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用法用量】内服:冷开水送服1~2两。外用:涂敷。
【附方】
①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岭南草药志》)
③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肠梗阻 用生茶油150~200毫升,1次口服。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必须坚持再服,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有一定止呕作用;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有一定疗效。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Yóu Chá Yóu
【英文名】Oleum Camelliae
【别名】楂油、岑、树子油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秋季采果,晒干,打出种子,经加工得油。
【源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枝略被毛,树皮黄褐色,芽有疏松的鳞片,稍被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有光泽,嫩时疏生茸毛,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6mm,有毛。花白色,单生或并生于枝顶,无梗;花直径约4cm;萼片圆形,外被丝毛;花瓣5~7,倒卵形,长2.5~4.5cm,先端深2裂,外面稀被毛;雄蕊多数;子房密被丝状绒毛,花柱顶端3浅裂,基部有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2cm,2~3裂,果瓣厚木质。种子1~2粒。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
【性状】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
【化学成分】脂肪油,主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用于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烫火伤。又为注射用茶油原料及软膏基质。
【备注】茶子饼含油茶皂甙、鞣质、生物碱;能收湿杀虫,有杀灭血吸血虫卵的作用。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Yóu Chá
【别名】油茶树、茶子树
【来源】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Thea oleosa Lour.],以根和茶子饼入药。根皮随时可采,鲜用或晒干研末;秋季采果,晒干,打出种子,加工成油,以茶子饼入药。
【性味】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
根:用于急性咽喉炎,胃痛,扭挫伤。
茶子饼:外用治皮肤搔痒,浸出液灭钉螺、杀蝇蛆。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广东中医》41:40,1959
【拼音名】Chá Zǐ Bǐnɡ
【别名】枯饼(《药性考》),茶枯(《中国药植志》),茶麸、茶油巴(《广东中医》4(1):40,1959),茶子麸、茶油麸(《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经榨去脂肪油后的渣滓。
【化学成分】含皂甙、鞣质、生物碱。去脂种子含8.5%油茶皂甙,水解后得山茶皂醇Ⅰ、山茶皂醇Ⅱ、玉蕊醇C、茶皂醇E、茶皂醇A。
【药理作用】在血吸虫卵阳性的狗粪中,加入茶子饼粉使其浓度分别为1%、5%和10%,置30℃作用24小时,粪便孵化都转为阴性,或仅有极少数的毛蚴,证明茶子饼有良好的杀灭血吸虫卵的效果。
【性味】《岭南草药志》:"味辛苦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收湿杀虫。治阴囊湿疹,跌打损伤。
①《药性考》:"烧灰敷疮,亦可下积。"
②《岭南草药志》:"祛湿杀虫。治湿疹痛痒。"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内服:煅存性研末,1~2钱(内服必须煅存性,否则有剧烈催吐怍用)或煎汤。
【附方】
①治阴囊湿疹:茶麸二两,青药五钱,熟菸五钱。煎水洗患处。
②治跌打:茶麸四钱,酒麸二两,将茶麸用火煨,研末,加入酒糟,调匀敷患处。
③治心气痛(包括寄生虫心腹痛):茶麸适量,煅存性为末。水一大碗,煎沸送服。(选方出《岭南草药志》)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Chá Zǐ Mù Huā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花朵。冬季采收。
【化学成分】花瓣、花托、花蕊、子房等含槲皮素、杨梅树皮素、山柰酚的糖甙、芸香甙等。
【性味】《陆川本草》:"性寒,味苦,微毒。"
【功能主治】《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胃肠出血,咳血,鼻衄,肠风下血,子宫出血;外治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研末麻油调敷。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Chá Zǐ Xīn
【别名】油茶籽(《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秋季采收。
【源形态】
油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又名:楂(《农政全书》),梣树(《纲目拾遗》),茶子树,茶油树,建茶,白花茶,茶子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有时可达8米。树皮黄褐色,嫩枝稍被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细锯齿,侧脉不明显;叶柄长6毫米。花白色,径3~5厘米,1~3朵腋生或顶生,无柄;萼片圆形,外被丝毛;花瓣5~7,倒卵形,先端凹入,外面被疏毛;雄蕊多数,无毛,排成2轮,花丝基部成束;子房被毛,花柱分离。蒴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被细毛,室背开裂。种子1~3枚。花期9~11月。果熟期次年秋季。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种子含山茶甙、脂肪油(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与皂甙。已确知其结构的皂甙元有:22α-羟基桉脂醇,玉蕊醇A1,皂甙元ST-1,山茶皂甙元A,山茶皂甙元B,茶皂醇A,茶皂醇B,茶皂醇E。
叶含茶氨酸、L-谷氨酸-γ-甲酰胺。
【药理作用】山茶甙有抗癌作用,隔日给小鼠口服,同时局部使用致癌剂数月后,可使皮肤的乳头瘤及皮肤癌的数目减少。山茶甙局部使用无效,血中含山茶甙时有抗癌作用,如其作用停止,则皮肤癌的数目很快增加至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
【性味】
苦,平,有毒。
①《陆川本草》:"性寒,味苦,微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陆川本草》:"行气疏滞。治气滞腹痛泄泻。"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腹痛,皮肤瘙痒,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治食滞腹泻:茶子心三钱。浓煎服。(《陆川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Yóu Chá Gēn Pí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根皮,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收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茶子心"条。
【化学成分】根含l-谷氨酸-γ-甲酰胺,茎含茶氨酸。
【性味】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接骨消肿。治骨折,扭挫伤,腹痛,皮肤瘙痒,汤火伤。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
【注意】忌内服。(性味以下出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