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冬瓜皮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冬瓜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ōnɡ Guā Pí

    【英文名】EXOCARPIUM BENINCASAE

    【别名】白瓜皮、白东瓜皮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 Cogn。 的干燥外层果皮。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果皮,晒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碎片,常向内卷曲,大小不一。外表面灰绿色或黄白色,被有白霜,有的较光滑不被白霜;内表面较粗糙,有的可见筋脉状维管束。体轻,质脆。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粉末淡棕黄色至黄绿色。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个。石细胞大多成群,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0~56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螺纹导管多见,直径16~54μm。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块或宽丝,晒干。

    【性味】甘,凉。

    【归经】归脾、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9~30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常配合茯苓皮、泽泻、猪苓等药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冬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ōnɡ Guā Zǐ

    【来源】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洗净晒干(有先用明矾水浸泡1日后再洗净晒干者)。

    【炮制】炒冬瓜子:将冬瓜子筛净泥屑,炒至黄色,取出晾凉。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排脓。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

    【用法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冬瓜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Dōnɡ Guā

    【别名】白瓜、水芝((本经)),蔬秬(《广志》),白冬瓜(《别录》),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诜),蔬苽(《群芳谱》),东瓜(《羸涯胜览》),枕瓜(《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源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密被黄褐色刺毛,卷须分枝。单叶互生;具长柄,柄长达10余厘米;叶片阔卵形或近于肾形,长15~3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具5~7棱角或呈浅裂状,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5~15厘米,花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锯齿,花冠黄色,5裂几至基部,直径6~10厘米,花瓣外展,长3~5厘米,雄蕊5,联生成3枚,其中2枚较宽,花药2室,另外1枚较窄,花药1室;雌花柄短,长不及5厘米,子房下位,长椭圆形,密被柔毛,柱头3裂,略扭曲。瓠果肉质。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30~60厘米,直径20~35厘米;果皮淡绿色,表面具-层白色蜡质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卵形,边缘通常具一棱边,有的栽培品种边缘平滑。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61毫克。

    与雄花比较,雌花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较多;并含天门冬素,雄花中无。

    【性味】

    甘淡,凉。

    ①《别录》:"味甘,微寒。"

    ②陶弘景:"性冷利。"

    ③《饮膳正要》:"味甘,平微寒,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⑤《玉楸药解》:"味酸甘,微寒。"

    【归经】

    入肺、大小肠、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

    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

    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

    ④《日华子本草》:"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

    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

    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

    ⑦《日用本草》:"瘥五淋。"

    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

    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亦治水肿,消暑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两;煨熟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①孟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②崔禹镐《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③《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④《医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溃也。"

    【附方】

    ①治水气浮肿喘满:大冬瓜一枚,先于头边切一盖子,取出中间瓤不用,赤小豆(水淘净),填满冬瓜中,再用盖子合了,用竹签签定,以麻线系,纸筋黄泥通身固济,窨干,用糯谷破取糠片两大箩,埋冬瓜在内,以火著糠内煨之,侯火尽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净,薄切作片子,并豆一处焙干。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汤送下,不拘时候,小溲利为验,(《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②治消渴: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圣济总录》)

    ③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瓜头去瓤,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丸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数。忌猪肉、冷水。(《近效方》)

    ④治小儿生-个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渴者:绞冬瓜汁服之。(《千金方》)

    ⑤治小儿渴利:单捣冬瓜汁饮之。(《千金方》)

    ⑥治伤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冬瓜一枚,黄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古今录验方》)

    ⑦治发背砍死者: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当烂,截去更合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痔疼痛:冬瓜汤洗。(《经验方》)

    ⑨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捣烂涂之。(《千金方》)

    ⑩治马汗入疮:干冬瓜烧研,洗净敷之。(《纲目》)

    ⑾治食鱼中毒:饮冬瓜汁。(《小品方》)

    【摘录】《*辞典》

    页首↑

    冬瓜皮

    《*辞典》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Pí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外层果皮。食用冬瓜时,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果皮,常向内卷曲成筒状或双筒状,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色至暗绿色,革质,被有白色粉霜,内表面较粗糙,微有筋脉。质脆,易折断。气无,味淡。以皮薄、条长,色灰绿、有粉霜,干燥、洁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瓤含葫芦巴碱、腺嘌呤等。

    【药理作用】非肾性水肿恢复期患者内服冬瓜皮煎剂2两,并饮水1000毫升,在服药后2小时内排出尿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4小时之间,则较对照组减少。

    【性味】

    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凉,无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治水肿,腹泻,痈肿。

    ①《本草图经》:"功用与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风。"

    ③《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④《本草再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⑤《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⑥《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⑦《江苏植药态》:"治腹泻、足跗浮肿。"

    ⑧《山东中药》:"利湿消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附方】

    ①治肾脏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冬瓜皮六钱,西瓜皮六钱,白茅根六钱,玉蜀黍蕊四钱,赤豆三两。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生生编》)

    ③治跌扑伤损:干冬瓜皮一两,真牛皮胶一两(锉)。入锅内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厚盖取微汗。(《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钱(要经霜者),蜂蜜少许。水煎服。(《滇南本草》)

    ⑤治巨大荨麻疹:冬瓜皮水煎,当茶喝。(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摘录】《*辞典》

    页首↑

    冬瓜瓤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Dōnɡ Guā Ránɡ

    【别名】冬瓜练(《药性论》)

    【来源】为葫芦种植物冬瓜的果觚。

    【性味】《药性论》:"味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止渴,利水,消肿。治烦渴,水肿,淋病,痈肿。

    ①《药性论》:"汁:止烦躁热渴,利小肠,除消渴,差五淋。"

    ②崔禹锡《食经》:"补中,除肠胃中风.杀三虫,止眩冒。"

    ③《纲目》:"洗面澡身,去酐蹭。"

    ④《安徽药材》:"利小便,止烦渴,消热毒痈肿。"

    ⑤《广西中药志》:"敷火药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绞汁。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冬瓜瓤一两,曝干捣碎,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

    ②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饮之。(《圣济总录》)

    【摘录】《*辞典》

    页首↑

    冬瓜藤

    《*辞典》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Ténɡ

    【来源】为葫芦科槐物冬瓜的茎。夏、秋采取。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肺热痰火,脱肛。

    ①《日华子本草》:"洗黑酐,并洗疮疥。"

    ②《纲目》:"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

    ③《本草再新》:"活络通经,利关节,和血气,去湿追风。"

    ④《随息居饮食谱》:"秋后齐根截断,插瓶中,取汁服,治肺热,痰火,内痈诸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摘录】《*辞典》

    页首↑

    冬瓜叶

    《*辞典》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Yè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叶片。夏季采取。

    【功能主治】

    治消渴,疟疾,泻痢,蜂螫,肿毒。

    ①《日华子本草》:"熁肿毒及蜂叮。"

    ②《纲目》:"主消渴,疟疾寒热;又焙研敷多年恶疮。"

    ③《随息居饮食谱》:"清暑。治疟、痢、泄泻,止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研末调敷。

    【附方】治积热泻痢:冬瓜叶嫩心,拖面煎饼食之。(《海上名方》)

    【摘录】《*辞典》

    页首↑

    冬瓜子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Zǐ

    【别名】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食用冬瓜时,收集种子,洗净,选成熟者,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以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的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厘米左右,宽约6毫米。外皮黄白色,有时有裂纹,一端纯圆,另一端尖,尖端有2个小突起,其一较小者为种脐;另一突起较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边缘均有一环形的边(双边冬瓜子)。剥去种皮后,可见乳白色的种仁,有油性。气微,味微甜。以白色、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皂甙0.68%、脂肪、尿素、瓜氨酸等。

    同属植物Benincasa ccrifera种子的脂肪油中含亚油酸62.3%,油酸21.9%,饱和脂肪酸15.6%,种子中并分离出少量腺嘌呤,胡芦巴碱等。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

    【性味】

    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凉。"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润肺,化痰,消痈,利水。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

    ①《本经》:"益气。"

    ②《别录》:"主烦满不乐。"

    ③崔禹锡《食经》:"利水道,去淡水。"

    ④《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

    ⑤《纲目》:"治肠痈。"

    ⑥《本草经疏》:"能开胃醒睥。"

    ⑦《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黄水出。"

    ⑧《本草从新》:"补肝明目。"

    ⑨《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要药。"

    ⑩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⑾《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

    ⑿《中国药植图鉴》:"罨痔疾肿痛,或洗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注意】《别录》:"久服寒中。"

    【附方】

    ①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上四味细切,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吐如脓。(《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

    ②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救急易方》)

    ④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水煎饮之。《摘元方》

    ⑤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千金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冬瓜皮"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海桐皮
    ·下一篇:龟甲胶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上山龙冬季净化室内空气春季肺炎、气管炎患者忌食用...秋季服用碳酸氢钙忌与核桃仁...秋季低血糖患者忌多食用柚子...吐血证麻黄稻芽藁本大叶青木香断红丸红毒茴藏青果愈痛饮桃儿七枯萝卜菊叶三七七叶一把伞黑老虎寸节七山乌桕秋燥治疗节节茶夏季护肤用珍珠粉风毛菊春季儿童防桃花癣灵香蒿水苏水葫芦七清胃健中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