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ǎ Lìn
【别名】马莲、蠡实、马蔺花
【来源】为鸢尾科鸢尾属植株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Koidz. [I. pallasii Fisch. var. chinensis Fisch.],以花、种子及根入药。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粗壮,有多数坚韧而垂直入地的细根。叶基生,成丛,有残存纤维状叶鞘,叶片条形,革质,坚韧。4~5月间,花葶从叶丛间生出。朔果纺锤形,有3棱,先端具一尖喙。种子形状不规则,有棱,棕褐色,光滑。
【性味】花:咸、酸、苦,微凉。种子:甘,平。根:甘,平。
【功能主治】
花:清热凉血,利尿消肿。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外用治痈疖疮疡,外伤出血。
种子: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吐血,衄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骨结核,小便不利,疝痛;外用治痈肿,外伤出血。
根:清热解毒。用于急性咽炎,传染性肝炎,痔疮,牙痛。
【用法用量】花0.5~1.5钱;种子、根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Mǎ Lìn Zǐ
【别名】蠡实(《本经》),荔实(《别录》),马楝子(《本草图经》),马莲子(《河北中药手册》)。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割下果穗,晒干,打取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源形态】
马蔺(《唐本草》),又名:旱蒲(《礼记》),剧草、豕首、三坚(《本经》),荔(《说文》),马薤(《礼记》郑玄注),马莲(《释草小记》),蠡草(《纲目》)。
多年生草本,高约25~30余厘米。根茎粗壮,根细而坚韧。叶基生,线形,长20~40厘米,宽3~6毫米,先端渐尖,全缘,下部带紫色,质较硬,光滑无毛,平行脉两面凸起,7~10条。花茎近上端有3片叶状苞片;花淡蓝紫色,1~3朵,生于花茎顶端,花被6,2轮,下部联合成筒,外轮匙形,向外弯曲而下垂,内轮倒披针形,直立;雄蕊3,密接在花柱外侧,花药长;蜂蕊1,子房下位,狭长,花柱3深裂,扁平,柱头呈花瓣状2裂。蒴果纺锤形,具三棱,先端细。种子多数,红褐色,为不规则的圆形,有棱。花期4~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江苏、辽宁、河北、北京等地。
【性状】干燥成热的种子为扁平或不规则卵形的多面体,长约5毫米,宽3~4毫米。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摹部有黄棕色或淡黄色的。种脐,顶端有合点略突起。质坚硬。切断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质性;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气微弱,味淡。以赤褐色、饱满、纯净者为佳。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捣碎或武火炒至鼓起为度.。
《纲目》:"凡入药炒过用,治疝则以醋拌炒之。"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蜀本草》:"寒。"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阳明经血分。"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解毒。治黄疸,泻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带,喉痹,痈肿。
①《本经》:"主皮肤寒热,胃冲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
②《别录》:"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
③《唐本草》:"疗金疮血内流、痈肿等病有效。"
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敷蛇虫咬,杀草毒。"
⑤《纲目》:、"治小腹疝痛、腹内冷积、水痢诸病。"
⑥《医林纂要》:"破血,软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①《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②《得配本草》:"燥热者禁用。"
【附方】
①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马蔺子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②治水痢:马蔺子、干姜、黄连。上三味为散。熟煮汤,取一合许,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断。冷热皆治。(《随身备急方》马蔺散)
③治月经过多:马蔺子三钱,马蔺花三钱,石榴皮四钱。共为细末,一日分三次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④治喉痹肿热痛闷:川升麻一两,马蔺子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升麻散)
⑤治咽喉肿痛:马蔺子二钱,牛蒡子三钱,大青叶一两。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鼻衄、吐血:马蔺子二钱,白茅根一两,仙鹤草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骨结核
将马蔺子放在铁锅内炒干研粉内服,每日3次,每次5~7克,小儿酌减。另用其粉2份,凡士林5份,调成药膏外敷。观察骨结核59例,用药时间2~8个月,痊愈者20例,显著好转27例,其余结果不明。
②避孕
将马蔺子60克捣碎,加水2碗熬成1碗,加入黄酒0.5斤或1斤,稍煮,连渣带汤分成6份。经来时每日2次,连服3天。或将压碎的马蔺子加工制成胶囊剂,50克生药相当于18粒胶囊,每天2次,每次3粒,从月经第1天起服用,连服3天。汤剂试用于200例育龄妇女,1个月内怀孕者6例;另观察25例,3个月怀孕者4例,6个月怀孕者7例。胶囊试用于220例(其中80%左右为哺乳期妇女),服药后3个月内怀孕者63人。服药后少数有月经提前、错后,经量或多或少,白带稍多等副作用。故以马蔺子作避孕药,殊欠理想。
【备注】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碱地马蔺的种子,与马蔺子同等入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ǎ Lìn Gēn
【来源】鸢尾科植物马蔺的根。
【性味】《河北中药手册》:"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喉痹,痈疽,风湿痹痛。
《纲目》:"主痈疽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附方】
①疗喉痹垂死:马蔺根一握。捣,少以水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以物拗灌之。(《肘后方》)
②治喉痹肿盛,语声不出:马蔺根汁三合,入白蜜一合,相和,慢火煎成,徐徐嚼之,日可五、七度。(《圣济总录》)
③治急性咽炎:马蔺子根、升麻、牛蒡子各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风湿性关节炎:马蔺根100克,苍耳草根100克,糖60克。加水2000毫升,煮成1000毫升。一天三次,每次服70~80毫升。(《新疆中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马蔺根5钱,水煎2次内服;或碾粉,水泛为丸,日服2钱;均连服10日。亦可制成10%、20%,50%马葡根注射液,每日肌注1次,每次1~2毫升,连续10~20日。上述3种制剂,临床共观察90例,平均总有效率84.8%,其中显效率为34.6%。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ǎ Lìn Huā
【别名】剧荔花(《吴普本草》),蠡草花(《本草图经》),马楝花(《水东日记》),潦叶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旱蒲花(《江苏药材志》)。
【来源】鸯尾科植物马蔺的花蕾,4月开花后,择晴天采摘,晒干或阴干。勿沾露水,以免变色。贮藏干燥通风处,以防霉烂。
【生境分布】产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花朵具花被6片,线形,长2.5~3厘米,直径2~4毫米,多皱缩,顶端弯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蓝紫色;雄蕊3枚,花药多碎断或脱落,有残存的花丝,花柄长短不等。质轻,气显著,味微苦。以整齐、色紫者为佳。
【性味】
咸酸微苦,凉。
①《本草述》:"味甘辛,气平温,无毒。"
②《山东中草药手册》:"咸酸苦,微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利尿。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气,痈疽。
①《本经》:"去白虫。"
②《别录》:"疗喉痹。"
③《纲目》:"主痈疽恶疮。"
④《江苏植药志》:"治吐血,衄血,金疮;又为利尿解热药;消痈肿及疝痛。"
⑤《河北药材》:"利尿。治淋疾,解诸毒药。"
⑥《山西中药志》:"破宿血,养新血,断血利,解毒。治腹中急痛,痔疮,诸症寒热,绞肠痧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注意】《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附方】
①治咽喉闭不通:马蔺花一两,蔓荆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暖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②治小便不通: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为末,每酒服二钱。(《十便良方》)
③治痈肿疮疖:马蔺花二钱,马齿苋一两,蒲公英一两。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面及鼻病酒皶:马蔺子花,杵,敷之。(《肘后方》)
⑤治偏坠疝气:马蔺花二两(萝白子同炒),川楝子一两五钱(橘核同炒),吴茱一两(浸酒,炒),木香二钱(不见火)。为末,每服一、二钱,用好酒调,空心服。(《本草述》)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ǎ Lìn Yè
【来源】驾尾科植物马蔺的叶片。
【性味】《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味酸咸。"
【功能主治】
治喉痹,痈疽,淋病。
①《本经》:"去白虫。"
②《别录》:"疗喉痹。"
③《本草汇言》:"治大便不通及小便砂石淋浊诸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
【注意】《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附方】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马蔺根叶三两。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渣,细细吃。(《近效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