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áo Dà Dīnɡ Cǎo
【别名】兔耳风[云南]、小一枝箭、一枝香[福建]、白眉、一柱香、扑地香、白花一枝香、头顶一枝香、磨地香
【来源】为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 (L.)Cass.的全草。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痢疾,小二疳积;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5~8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中国药植志》
【拼音名】Máo Dà Dīnɡ Cǎo
【别名】小一枝箭(《滇南本草》),一枝香(《植物名实图考》),兔耳风、毛耳风(《草木便方》),无风自动草(《修订增补天宝本草》),贴地风(《广西中兽医药植》),一炷香、白眉(《南宁市药物志》),头顶一枝草、贴地消(《江西民间草药》),巴地香(《贵阳民间药草》),四皮香、满地香、伏地老(《湖南药物志》),天灯芯、锁地虎(《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有绵毛。叶基生,多少具柄,矩圆形至卵形,长5~8厘米,先端圆,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上面被毛,而老时常变秃净,下面密被绵毛。花茎长15~30厘米,有时竟达40厘米,被绵毛,尤于顶端为甚,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长16~18毫米,基部狭,苞片线状披针形,2层,被绵毛;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雌性,白色,2唇形,外唇伸长,3齿裂,内唇细小,2深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花冠上部也为2唇形,外唇3裂,内唇2深裂;雄蕊5,药合生。瘦果线状披针形,具缴肋,冠毛淡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地、山坡、路边、田边。分布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叶丛生于基部,叶片皱缩,展开后呈矩圆形或卵形,叶面黑褐色,叶背棕褐色,被黄白色绵毛;质极脆弱,有时叶丛中留有一棕黄色的花,花梗中空。带根的全草在根茎部丛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长可达11厘米,外表棕灰色,质脆,断面黄白色。味涩。以干燥、叶多、少破碎者为佳。
【性味】
苦辛,平。
①《天宝本草》:"辛,温。"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微甘辛,性平,无毒。"
【归经】
①《四川中药志》:"入肝、肺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脾、肾、膀胱三经。"
【功能主治】
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小儿食积。"
②《分类草药性》:"散寒,治咳嗽,风湿。"
③《天宝本草》:"治痈疽,发背。"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宣肺气,发汗,散寒消风,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⑤《江西民间草药》:"偏头痛,齿痛;小儿高热烦渴、急惊风,水煎服。疔疮捣敷患处。"
⑥《四川中药志》:"治阴虚白带,梦遗精滑,面部浮种。并外涂巴骨流痰。"
⑦《闽东本草》:"去湿,行气,利水,通经破瘀。治水肿,胀满,疝气,偏坠,黄胖,经闭,食积,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伤风咳嗽:兔耳风二钱,虎耳草二钱。煎水一次服。
②治咳嗽哮喘:兔耳风一两,蒸蜂蜜吃。
③治肺痈:兔耳风二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水肿:毛大丁草、披地挂、红糖各一两,酒四两。上药二味,用清水二碗煎成一碗,然后加糖酒炖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⑤治尿道炎小便淋血:鲜毛大丁草一两。洗净煎汤,冲冰糖,日二服。
⑥治痢疾:鲜毛大丁草二两(干的一两),水二碗煎成八分,调糖或蜂蜜饭前内服,连服三次。(④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⑦治气滞胃院疼痛: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或洒水炖服。
⑧治风寒泄泻: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⑨治风湿水肿:鲜毛大丁草一至二两。水煎服。(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⑩治小儿疳积:毛大丁草三钱,同鸡肝一个或猪肝二两,加水煎汤,去药,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跌打损伤: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兑甜酒服。(《闽东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闽东本草》
【拼音名】Máo Dà Dīnɡ Cǎo Gēn
【别名】白头翁(《滇南本草》),白花白头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兔耳风根(《贵阳民间药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及根茎。夏秋采挖,去净茎叶泥砂,晒干。
【生境分布】产于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及根茎,长7~10厘米。根茎圆柱形,长1~3厘米,径约4毫米;上端粗,附有棕色干枯的叶柄基部,及灰白色绵毛;根茎外表深棕色,粗糙皱缩,周围着生多数完整或碎断的须根;质硬,折断面凹凸不平,纤维状,淡黄色,皮部薄,中柱较大,导管部放射状,中央有髓部。须根细长,径约1~1.5毫米,淡黄棕色;质脆,易断,断面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微具焦气,味苦。
【性味】
苦,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
②《滇南本草图说》:"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理气和血。治痈肿,乳蛾,痄腮,瘰疬结核,胸胁痞气,疝气,痢疾,衄血,下血。
①《滇南本草》:"攻散瘰疬诸疮毒,治小儿秃疮,止大小肠血,治膀胱偏坠气痛,乳蛾,痄腮红肿。"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温疟,狂症,寒热,癥瘕,积聚,气瘿;疗金疮、鼻衄;止毒痢、赤痢,腹痛,齿疼,百节骨痛;一切风气邪热,暖腰膝;明目退翳;解杨梅毒疮,解汞毒入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小儿肺胃大热,乳蛾痄腮红肿疼痛,发热头痛:小一枝箭(根)二钱,连翘二钱,赤芍一钱。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②治久咳、百日咳:兔耳风根二钱,煨肉吃;叶子泡开水吃。(《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胸胁痞气:毛大丁草根,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五至七分,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产后瘀血腹痛:毛大丁草根五钱,红酒四两。炖服。(《闽东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