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ōnɡ Fēnɡ Cài
【别名】盘龙草、山蛤芦、土苍术、白云草
【来源】为菊科东风菜属植物东风菜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Aster scaber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药。
【性味】辛、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感冒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中国药植志》
【拼音名】Dōnɡ Fēnɡ Cài
【别名】仙白草、山蛤芦(《中国药植志》),盘龙草、白云草(《湖南药物志》),尖叶山苦荬、山白菜、小叶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东风菜的全草。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圆形,基部光滑,上部渐有毛,嫩枝顶端毛较密,有时茎的中部略带红色。叶互生;基部叶心脏形,长9~24厘米,宽6~18厘米:先端尖,边缘具锯齿或复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有短毛;叶柄长6~16厘米,具窄翼,花后雕落;茎上部叶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锐,基部心形或截形,柄较短。头状花序集成疏松的伞房状;总苞半圆形,苞片数列,长椭圆形,先端钝,背面绿色,边缘膜质;边缘为舌状花,白色,雌性,舌片长10~13毫米,宽2~3毫米,管长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花冠长约5.5毫米。瘦果长椭圆形,长3~3.5毫米;冠毛棕黄色,长短不等。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向阳山坡或旷地。分布我国北部、东部及南部各地。
【性味】江西《草药手册》:"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蛇伤。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东风菜捣敷。(《湖南药物志》)
②治蛇伤:东风菜全草,捣烂敷。(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中国药植志》
【拼音名】Dōnɡ Fēnɡ Cài Gēn
【别名】钻山狗(《湖南药物志》),疙瘩药、草三七(《贵州草药》)。
【来源】菊科植物东风菜的根。
【性味】
辛,温。
①《湖南药物志》:"辛香,无毒。"
②《贵州草药》:"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疏风,行气,活血,止痛。治肠炎腹痛,骨节疼痛,跌打损伤。
①《中国药植志》:"治疗喉痛及肚痛,有祛风的效用。"
②《湖南药物志》:"疏风,祛湿,行气,健脾,消食。治骨节疼痛,寒痧腹痛。"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热,疗蛇伤。治毒蛇咬伤,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肠炎腹痛。"
④《贵州草药》:"活血调气,止血生肌,消食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浸酒。外用:研末撒或捣敷。
【附方】
①治腰痛:东风菜根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跌打损伤:疙瘩药泡酒服。(《贵州草药》)
③治刀伤:疙瘩药捣绒敷伤处。(《贵州草药》)
④治蛇伤、疖疮:东风菜干根研粉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毒蛇咬伤:先对病人常规处理和在八风穴(或八邪穴)放血排毒,然后用东风菜鲜根捣烂敷伤口周围,并用鲜根1两(干药用1/3量)煎水内服,每日2次。一般每日敷药1次,严重病人增加服药及换药次数。服药后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加糖矫味便可改善。部分病例曾配合使用乌蔹莓、半边莲、佛甲草、木芙蓉、鬼针草、天南星、穿心莲等,以提高疗效。治疗150余例,除3例发病迅猛病情较重,改用他法治疗外,余均治愈。疗程最短3天,一般6~7天。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