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白苏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白苏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Bái Sū

    【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

    【来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叶、嫩枝、主茎(苏梗)和果实(白苏子或玉苏子)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夏季采叶或嫩枝,7~8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果穗,打落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即成白苏子。主茎(苏梗)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1~3钱。

    【备注】(1)同紫苏但功效稍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白苏梗

    《*辞典》

    【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名】Bái Sū Gěnɡ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

    【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绿色,背面较淡,两面均具白色毛。气香,味微苦辛。以茎老、干燥、无根叶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性味】《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

    顺气,消食,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滇南本草》:"补中益气。"

    ②《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

    ③《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本品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参见"紫苏梗"条。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苏叶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Bái Sū Yè

    【别名】荏叶(《别录》)。

    【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

    【性味】

    辛,温。

    ①孟诜:"性温。"

    ②《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理气,消食。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食积,吐泻,冷痢。

    ①《别录》:"主调中,去臭气。"

    ②《本草拾遗》:"捣敷虫咬。"

    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④《滇南本草》:"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疼,一切风寒痰涌而结,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止喘。"

    ⑤《生草药性备要》:"下气,除风湿。"

    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冷痢:白苏茎叶三至五钱,红糖少许,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蛔虫:白苏叶,研末,每次用一钱(小儿酌减),调白糖二钱,用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和饭前各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男子阴肿:荏叶生捣和醋封之。(孟诜)

    ④治虺中人:以荏叶烂杵,猪脂和,薄敷上。(《梅师集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苏子

    《*辞典》

    【出处】《饮片新参》

    【拼音名】Bái Sū Zǐ

    【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

    【源形态】

    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

    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气,高0.5~1.5米。茎绿色,圆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细长白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圆形,长3~9.5厘米,宽2~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绿色而具毛,下面稍苍淡且有腺点;叶柄长10~45毫米,密被白毛。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萼钟状,具5齿和10条脉纹,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点,内面喉部有长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状,2唇形,外面有毛,内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浅裂,裂片较宽,先端略凹,下唇3裂,两侧的裂片半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强,稍伸出,花丝无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无毛,稍伸出,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长约2毫米,径约1.7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果实,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毫米,短径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主为亚麻脂和甘油三棕榈酸酯。全草含挥发油,袖中含l-紫苏醛、白苏烯酮、松茸醇和l-芳樟醇。

    【性味】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辛,平。"

    【功能主治】

    下气,消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①《别录》:"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体’一作’髓’)。"

    ②《食疗本草》:"生食,止渴润肺。"

    ③《滇南本草》:"开胃健脾。同陈皮化痰疏风。"

    ④《饮片新参》:"平肺气,止逆。治咳喘,通肠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本品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使用,参见"紫苏子"条。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白苏"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白毛鹿茸草
    ·下一篇:显脉香茶菜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答郭XX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张子和产后十八论牛黄夺命散消痔汤九里香[图]西红花脑充血头疼胖大海臭梧桐荆三棱[图]朱砂七红毒茴枸骨根绛梨木秋季晨练者宜重视晚餐秋季食藕可消瘀清热退肿膏春季哪些疾病患者进补忌食用...春季香椿忌与动物肝脏同食药膳特点病毒性肝炎的饮食治疗答章××问腹内动气...开口箭天胡荽锁阳酸浆苏头水晶兰省沽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