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白背叶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白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Bái Bèi Yè

    【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白背叶

    《*辞典》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Bái Bèi Yè

    【别名】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源形态】

    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宽5~14厘米,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黄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村边、路旁或灌木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祛风湿,止痛。治淋浊,痔疮,跌打,蛇伤。止痒,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④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备注】本植物的根(白背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背叶根

    《*辞典》

    【出处】《岭南草药志》

    【拼音名】Bái Bèi Yè Gēn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

    【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性味】《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固脱,消瘀。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①《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②《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浸汁滴耳。

    【附方】

    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为0.5~1两,伴有水肿者用2~3两,每日煎服1剂。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白背叶"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白首乌
    ·下一篇:白狼毒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癫狂失心侧耳和伤活血汤应痛散冬季重视老年人饮食调理小米枣仁粥吴鞠通医案——痰饮少阴病提纲及意义荭草胆汁消斑汤虎刺滚山虫推气丸夏季防热浪病夏季妇女忌佩戴金属首饰止血丹青鱼胆草蘡薁鸭脚木香菇蓝萼香茶菜细辛蜈蚣兰铜罗伞菘菜蒴藋柿霜使君子化痰逐瘀散结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