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杜鹃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杜鹃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ù Juān

    【别名】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

    【来源】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以根、叶及花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春末采花,夏季采叶,秋冬采根,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

    根:酸、涩,温。有毒。

    叶、花:甘、酸,平。

    【功能主治】

    根:祛风湿,活血去瘀,止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

    花、叶: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用于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治痈肿。

    【用法用量】根2~3钱;花、叶3~5钱;外用适量,根研粉,叶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杜鹃花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Dù Juān Huā

    【别名】红踯躅(《洛阳花木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纲目》),艳山红(《分类草药性》),艳山花、山归来(《贵州民间方药集》),满山红、清明花(《江西民间草药验方》),红柴爿花、灯盏红花、山茶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虫鸟花,报春花(《江西草药》),迎山红(《烟台医药》1:23,1971)。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花或果实。4~5月盛开时采收,晒干。

    【源形态】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3米。分枝细而多,密被黄色或褐色平伏硬毛。叶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疏被硬毛,下面密被褐色细毛,脉上更多。花2~6朵簇生枝端;萼片5,椭圆状卵形,长2~4毫米,密被褐色硬毛,宿存;花冠玫瑰色至淡红色,阔漏斗状,径约4~5厘米,裂片近倒卵形,上部1瓣及近侧2瓣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花丝下部有稀疏细毛;花药紫色;子房卵圆形,密被硬毛,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5~8毫米,密被硬毛。花期4月。果热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平地,林中、岩畔。分布河南、湖北及长江以南各地。

    【化学成分】花含花色甙和黄酮醇类,均为花的色素。最常见的红色素(花色甙)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和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一般这二种色素同时存在。紫花的花色甙中含锦葵花素3,5-双葡萄糖甙。最常见的黄酮醇类为杜鹃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紫花的黄酮醇类中还含杨梅树皮素5-甲醚。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红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离出的结晶甲和结晶乙(黄酮化合物)也有镇咳作用。小鼠灌服煎剂有祛痰作用(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煎剂无干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

    【性味】

    酸甘,温。

    ①《纲目》:"味酸,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酸辛,无毒。"

    【功能主治】

    和血,调经,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

    ③《四川中药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花:煎汤,0.5~1两;果实:研末,3~5分。

    【附方】

    ①治月家病,经闭干瘦:映山红二两。水煎服。

    ②治跌打疼痛:映山红子(研末)五分。用酒吞报。

    ③治流鼻血:映山红花(生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④治白带:杜鹃花(用白花)五钱,和猪脚爪适量同煮,吃汤和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杜鹃花根

    《*辞典》

    【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Dù Juān Huā Gēn

    【别名】翻山虎、搜山虎(汪连仕《采药书》)。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根皮含鞣质7%。

    【性味】

    酸甘,温。

    ①《分类草药性》:"味甜,性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辛酸,无毒。"

    【功能主治】

    和血,止血,祛风,止痛,治吐血、衄血,月经不调,崩漏,肠风下血,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汪连仕《采药书》:"治疬串,能拔根。医风,合巴山虎(闹羊花根),蒸酒服。"

    ②《草木便方》:"治赤白久痢,血崩,肠风下血,痔漏,跌打损伤,生肌肉,"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

    ⑤《江西草药》:"活血,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月经不调:杜鹃花根、香茶菜根、益母草各五钱,月月红花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崩漏:杜鹃花根一两,金樱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八钱,茜草根五钱,粉干葛四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③治白带:杜鹃花根、三白草根各五钱。水煎去渣,用猪肉汤兑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跌打损伤:杜鹃花根皮(鲜)适量,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⑤治气郁胸闷:杜鹃根(干)一两,丛毛榕根六钱,猪肋骨二支。水炖服。无肝火者加酒服。

    ⑥治鼻出血:杜鹃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炖服。

    ⑦治乳痈初超:杜鹃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炖服:外用鲜叶配香附捣烂敷。(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杜鹃花叶

    《*辞典》

    【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Dù Juān Huā Yè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嫩叶。

    【化学成分】叶和嫩枝中含黄酮类、香豆精、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鞣质、酚类、甾醇、强心甙、挥发油等;黄酮类中有红花杜鹃甲和乙,杜鹃花醇0.012%和杜鹃花醇甙0.4%。叶中还含能果酸0.6%和梫木毒素。

    【性味】

    酸,平。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酸辛。"

    ②《福建中草药》:"微甘酸,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治痈肿疔疮,外伤出血,荨麻疹。

    ①《分类草药性》:"洗风火疮。"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血。"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浴。

    【附方】

    ①治指疔,各种阳性肿毒:新鲜杜鹃的枝头嫩叶适量,捣烂如泥,敷于患处,一日换药两次。止痛消肿,未化脓时,可使消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治眼外伤红肿:杜鹃花嫩叶捣烂,加人乳,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杜鹃花鲜叶捣烂,外敷伤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对口疮:杜鹃鲜叶和侧柏叶等量捣烂,调鸡蛋清或蜜,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⑤治荨麻疹:杜鹃鲜叶煎汤洗浴。(《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迎山红干叶研粉,制成1:1酊剂,每服10~20毫升,每日2次。治疗1000余人,近期有效率达80%。以镇咳、祛痰的效果较显著,痰稠者容易咳出。亦曾用于普通感冒所致之咳嗽,作为一般上咳糖浆应用。副作用较少,如每日用量超过生药3~4两时,则可产生头昏、恶心,岖吐、心跳变慢等现象,多数在停药后即可消失,无任何后遗症。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杜鹃"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杏香兔耳风
    ·下一篇:杠板归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木香化滞汤诃子青黛丸明目地黄丸加减方秋木瓜肉豆蔻麦冬栝楼根煎剂白花蛇舌草三分三[图]春季补益元气选人参养金汤老年人消夏宜饮汤腐卑五种安神药粥五虎汤秋季宜防咳嗽再起消瘿顺气散云南铁丝莲牛筋条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民间食养要诀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榆树绵羊血香蒲香根芹土常山透骨草天蓬子根高山瓦韦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