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泡桐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泡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Pào Tónɡ

    【别名】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

    【来源】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 tomentosa (Thunb.)Steud.,以根、果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根秋季采挖,果夏季采收。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

    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用于气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为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泡桐果

    《*辞典》

    【出处】河南医学院《医药科研资料》3:20~32,1972

    【拼音名】Pào Tónɡ Guǒ

    【来源】为玄参种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

    【化学成分】果实含桐酸、脂肪油、黄酮类、生物碱。

    【药理作用】

    ①止咳作用

    小鼠服毛泡桐果煎剂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或氨水引咳法)。

    ②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毛泡桐果煎剂,气管分泌量并不增加。小鼠腹腔注射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则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泡桐叶泡沫提出物亦有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毛泡桐果煎剂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都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但后者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及离体兔肠却有兴奋作用,高浓度的对兔肠呈抑制作用。

    ④抗菌作用

    泡桐果煎剂在试管内对几种常见呼吸道细菌并无抑制作用。泡桐花及果实(未注明品种)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试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⑤对大鼠慢性气管炎的实验治疗作用

    大鼠吸入二氧化硫形成慢性气管炎,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1.5克生药/公斤/日,共20天,可见治疗组动物支气管杯状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柱状上皮细胞增生与鳞状上皮化生的程度较对照组似有减轻,炎性变化也略有减轻的趋势。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鲜泡桐果8大两,水煎去渣,浓缩成流膏为1日量,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为7%,显效为25%。如配合百部、桔梗、青果、猪胆汁组成复方治疗,疗效有所提高。本品对咳嗽、咯痰、气喘,肺罗音减少均有一定效果,而以止咳、化痰效果比较明显,见效较速,有的1日以内即见效。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头晕、腹痛、腹泻、鼻咽干等,一般在3~4天后可自行消失。对肝肾功能未发现不良影响。

    【摘录】《*辞典》

    页首↑

    泡桐花

    《*辞典》

    【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Pào Tónɡ Huā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花。

    【功能主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

    【附方】治腮腺炎(痄腮):泡桐花八钱。水煎,白糖一两冲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炎症感染:将泡桐花制成注射剂、片剂、药膏、水剂等多种剂型,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疖肿、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制剂及用法;㈠注射剂:每毫升相当于鲜花6克或干花1.5克,每日肌注2~4次,每次2~4毫升;㈡片剂:每片相当于干花0.25克,每次5~10片,日服3~4次;㈢水剂:滴眼、滴鼻或滴耳用,每日2~3次,适用于外耳道炎、鼻炎、结膜炎等;㈣药膏:每100克含干花约500克,调剂成膏后外用,每日1~2次,适用于手足癣、疮疖、烧伤等。

    【摘录】《*辞典》

    页首↑

    桐根

    《*辞典》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Tónɡ Gēn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挖。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桐皮"条。

    【性味】《河南中草药手册》:"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①《重庆草药》:"除风湿,清肠胃热毒,用于风湿脚痛,肠风下血,痔疮。"

    ②《河南中草药手册》:"消肿毒,祛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外用:煎汁热敷。

    【附方】

    ①治风湿脚痛:泡桐根四两,豨莶草四两。炕干研细,兑酒服。(《重庆草药》)

    ②治神经性肩痛,昼轻夜重:老泡桐树根皮一斤,麸皮一斤。将泡桐根皮煎水,去渣,趁热与麸皮拌匀,热敷患处,凉了再换。(《河南中草药手册》)

    ③治筋骨疼痛:泡桐树根皮一两。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桐木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Tónɡ Mù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木材。

    【化学成分】毛泡桐木部含泡桐素、异泡桐素、d-芝麻素、d-细辛素。幼枝含与丁香甙有关的、结构未明的葡萄糖甙名泡桐甙。毛泡桐尚含梓果次甙。

    【功能主治】《补缺肘后方》:"治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削桐木,煮取汁以渍之,并饮少许。加小豆,妙。"

    【摘录】《*辞典》

    页首↑

    桐皮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Tónɡ Pí

    【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

    【源形态】

    ①泡桐(《纲目》),又名:白桐(陆玑《诗疏》),椅桐(陶弘景),黄桐(《本草图经》),白花桐(陈翥《桐谱》),花桐(《品汇精要》)。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平滑;小枝粗壮,褐色,光滑。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0~15厘米,基部心形,先端尖或渐尖,全缘,上面初有短星状毛,瞬即光滑,下面密生灰黄色星状茸毛,脉光滑;叶柄长6~12厘米,有毛。花序圆锥状;花大,长达10厘米;萼卵状钟形,密被星状绒毛,5深裂,管部瞬即光滑,裂片肥厚而顶端稍尖,具宿存茸毛;花冠白色,内面有紫色斑点,管长7厘米,直径达4厘米,外面有星状毛,裂片几为四方形,上唇者较狭,下唇者较宽,端均有啮痕状齿或凹头;雄蕊4,2强,隐于花冠筒内,不具退化雄蕊;子房2室,花柱细长,内弯。蒴果本质,长圆形,长达7厘米。种子多数,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多为栽培,分布山东、浙江、福建、台湾、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②毛泡桐,又名:紫花桐(陈翥《桐谱》),冈桐(《纲目》),日本泡桐。

    叶全缘或具3~5浅裂。花外面淡紫色,有毛,内面白色,有紫色条纹。蒴果先端锐尖,长约2.3厘米。

    分布东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区。

    以上两种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桐根)、木部(桐木)、叶(桐叶)、果实(泡桐果)、花(泡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毛泡桐树皮含丁香甙0.3%。

    【功能主治】

    治痔疮,淋病,丹毒,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五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奔豚气病。"

    ③《药性论》:"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

    ④《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汁涂。

    【附方】

    ①治伤寒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桐皮削去上黑者,细擘之,长断,令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当吐下青、黄汁数升。(《补缺肘后方》)

    ②治跌扑伤损:水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敷。(《濒湖集简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桐叶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Tónɡ Yè

    【别名】白桐叶(《本草经集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

    【化学成分】毛泡桐叶含熊果酸,并含糖甙及多酚类。

    【药理作用】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作用也相近,为皂甙元,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对水、盐代谢无明显作用。曾有人报告,与山楂酸之合剂能扩张冠状血管,可治疗冠脉循环及心功能不足,但也有人认为对冠状血管并无特异作用,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因而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形成小颗粒,伤害了肺脏,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

    【性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痈疽,疔疮,创伤出血。

    ①《本经》:"主恶蚀疮著阴。"

    ②《纲目》:"消肿毒,生发。"

    【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贴、捣敷或捣汁涂。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

    ①治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桐叶醋蒸贴上,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医林正宗》)

    ②治无名肿毒:泡桐花或叶、醉鱼草各五钱。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白喉:霜打泡桐叶一两。水煎,红糖一两冲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④抬人须鬓秃落不生长:麻子仁三升,白桐叶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洗之。(《补缺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泡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油桐
    ·下一篇:青羊参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汪机隆冬保健宜头部保暖补肺汤白花丹朝天子胆木芪附汤秋季“喝”清洁高营养的清新...大叶铁包金退热清气汤古钩藤黑龙汤黑丸子顺经两安汤四方散夏季忌空腹吃西红柿春季忌把人参蜂王浆等营养药...春季防“流感”五种方法助你减轻压力水百合芪断固崩汤头顶一颗珠红雀珊瑚野芝麻回心草血参仙半夏清胃健中汤麻黄方疏气定痛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