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Fēnɡ Shù
【别名】枫香树、大叶枫、枫子树、鸡爪枫、鸡枫树
【来源】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以根、叶、果实(见“路路通”)及树脂(见“枫香脂”)入药。
【性味】根:苦,温。叶:苦,平。
【功能主治】
根:祛风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痛,牙痛。
叶: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胃痛;外用治毒蜂螫伤,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根、叶0.5~1两。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ù Gēn
【别名】枫果根、杜东根(《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根。
【性味】《泉州本草》:"辛苦,性平,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脾、肾、肝三经。"
【功能主治】
治痈疽,疔疮,风湿关节痛。
《纲目》:"治痈疽巳成,擂酒饮,以滓贴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乳痈:枫树根一两,犁头草三钱。酒水各半煎服。初起者可使内消;已成脓者,可使易溃。(《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治痈疔:鲜枫果根二两,红糖一两,酒糟五钱,共捣烂敷患处。(《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③治肿毒凝结:鲜枫果根二重皮和冬蜜杵烂,敷患处。(《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④治风湿关节痛:枫树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风疹:枫树根五钱至一两,枫果十一枚,艾叶一钱五分,枫树菌五钱。煮鸡蛋兑洒食。(《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ù Pí
【别名】枫皮(《本草拾遗》),枫香木皮(《纲目》)。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皮。
【性味】
①《唐本草》:"辛,平,有小毒。"
②《本草拾遗》:"性涩。"
【功能主治】
治泄泻,痢疾,大风癞疮。
①《唐本草》:"主水肿,下水气,煮汁用之。"
②《本草拾遗》:"止水痢。"
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刺风、冷风,煎汤浴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水泻水痢:枫香木皮煎饮。(《本草汇言》)
②治大风癞疮:枫香木皮,烧存性,和轻粉各等分,为细末,麻油调搽。(《本草汇言》)
【名家论述】《本草拾遗》:"枫皮,本功外,性涩,止水痢。苏云下水肿,水肿非涩药所疗,苏为误尔。又云有毒,转明其谬。水煎止下痢为最。"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ù Yè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叶片。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05%,其中萜占88%,倍半萜占2%,倍半萜烯醇占0.6%,还含一种萜烯称做苏合树烯。
【药理作用】醇提物制成的止血粉,对犬股动脉出血,肝与脾创面出血,断肢伤面出血等,皆有一定止血之效,但吸收不够理想,且药物受潮后止血效果显著降低。
【性味】
辛苦,平。
①《闽南民间草药》:"辛,平,有小毒。"
②《泉州本草》:"辛苦,性平,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脾、肾、肝三经。"
【功能主治】
治急性胃肠炎,痢疾,产后风,小儿脐风,痈肿发背。
①《纲目》:"治痈疽巳成,擂酒饮,以滓贴之。"
②《岭南采药录》:"取叶,连细枝煎水洗浴,治产后风、风瘫、风肿等症。"
③《广西中药志》:"幼叶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0.5~1两;捣汁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痈肿发背:枫香树幼叶和老米饭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痢疾:幼枫树的枝头嫩叶一两。水煎,去渣,白糖调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③治泄泻:幼枫树枝头嫩叶二两。捣烂,加冷开水擂汁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中暑:枫香树嫩叶三钱。洗净,杵烂,开水送下。(《闽东本草》)
⑤治口鼻大小便同时出血:枫香树脂、叶(烧存性)各一钱。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⑥治小儿脐风:枫树嫩尖,捣烂取汁内服。(《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胃肠炎:将枫香制成100%煎剂,每次50~100毫升,日服2~3次;小儿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呕吐严重者,先用氯丙嗪或针刺内关(双)止吐;腹痛较剧者,加用阿托品;脱水者补液。治疗87例,1天治愈者80例,2天治愈者5例,3天治愈者2例。服药后除小部分病例(多为小儿)可诱发呕吐、恶心外,未见其它副作用。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