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南蛇簕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南蛇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Nán Shé Lè

    【别名】老鸦枕头、猫爪簕、苦石莲、广石莲、青蛇子

    【来源】豆科云实属植物喙荚云实Caesalpinia minax Hance,以根、茎、叶和种子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全年采根及茎、叶,洗净切片,晒干。秋季采果,取出种子晒干。

    【性味】

    根、茎、叶:苦,凉。

    种仁:苦,寒。

    【功能主治】

    根、茎、叶:清热解暑,消肿,止痛,止痒。用于感冒发热,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皮肤搔痒,毒蛇咬伤。

    种仁:清热利湿。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膀胱炎。

    【用法用量】均为3~5钱;茎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备注】(1)南蛇簕种子质极坚硬,味极苦辛,并刺舌麻喉,令人欲呕。广西地区有用治流行性感冒。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苦石莲

    《*辞典》

    【出处】《增订伪药条辨》

    【拼音名】Kǔ Shí Lián

    【别名】石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种子。8~9月间采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源形态】

    南蛇竻(《生草药性备要》),又名:莲子竻、蚺蛇竻(《岭南采药录》),喙荚云实、石莲勒、南蛇茸、烫耙苗、雀不站、南蛇勒、石莲藤、飞天龙、青蛇勒。

    有刺藤本,全株被短柔毛。2回双数羽状复叶,羽片5~8对,托叶锥状;小叶12~24枚,近无柄,矩形或倒卵形,长约1.6~3.5厘米,阔0.8~1.2厘米,先端急尖成细尖,基部圆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有刺,被柔毛;苞片大,椭圆形、倒披针形,两面有绒毛;花萼管阔倒卵形,长7毫米,裂片5,矩形,最下1个萼片稍长;花瓣5,红紫色,倒卵形,长约18毫米,阔12毫米,上面1枚花瓣较短;雄蕊10,不等长,花丝分离,下部密被柔毛,花药丁字着生;子房密生细刺,花柱比雄蕊稍长,无毛。荚果椭圆状矩形,长约8~14厘米,宽约4.5~5厘米;密被棕色针状刺,先端圆形而有尖喙,内有种子7粒。花期3~4月。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中空旷的溪旁、路边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主产云南、广西。此外,广东、四川、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长约1.2~2.2厘米,直径约0.7~1.2厘米,外面黑褐色或暗棕色,光滑,有的具细密的环状横纹或横裂纹,基部有珠柄残基,旁有小圆形的合点。质坚硬,不易破开。种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灰黄色,平滑而光泽;除去种皮,可见2片棕色肥厚的子叶,富油质,子叶中间有浅棕色的胚芽及胚根。气微,味极苦。以黑褐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性味】

    苦,寒。

    ①《增订伪药条辨》:"味极苦涩。"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治哕逆,痢疾,淋浊,尿血,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止痛,捶烂敷之。"

    ②《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癍痧症。"

    ③《南宁市药物志》:"治疮疡,尿血。"

    ④《广西中药志》:"治噤口痢,梦遗,淋浊等证。民间用治流行性感冒。"

    ⑤《四川中药志》:"开胃进食,清心除烦,除湿去热。治哕逆不止。"

    ⑥《广东中药》:"治夹色伤寒;煎水洗头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

    ①《广西中药志》:"虚寒无火者忌用。"

    ②《四川中药志》:"大便燥结者忌用。"

    【摘录】《*辞典》

    页首↑

    南蛇竻根

    《*辞典》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Nán Shé Lè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根,全年可采。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治外感发热,痧症,风湿骨痛,疮肿,跌打损伤。

    ①《岭南采药录》:"捣烂,和好酒煮,热敷,治跌打伤,或浸酒服之。"

    ②《南宁市药物志》:"退高热。煎服或捣汁治热病,痧气。"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外感高热,风湿骨痛。"

    ④《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去瘀消肿。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痧症,诸骨哽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广西中草药》:"非实热者忌服。"

    【附方】治诸骨哽喉:南蛇竻根切片,含于口中,徐徐吞咽口水。(《广西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南蛇竻苗

    《*辞典》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气》

    【拼音名】Nán Shé Lè Miáo

    【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苗,夏、秋季采。

    【性味】《陆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

    泻热,去瘀解毒。治风热感冒,湿热痧气,跌打损伤,瘰疬,疮疡肿毒。

    ①《陆川本草》:"浑热解毒,去瘀积。治湿热痧气,跌打骨折。"

    ②《广西中药志》:"洗蛇癞,或加糯米捣烂,治小儿白泡疮。"

    ③《广西中草药》:"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非实热者忌服。

    【附方】

    ①治外感风热:南蛇竻苗二两,捣烂,开水冲服。

    ②治瘰疬,痈肿:南蛇竻苗、龙眼叶、荔枝叶、桃树叶、首乌叶、蜜糖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③治跌打骨折:南蛇竻苗、大驳骨、小驳骨各一两。共捣烂,用水或酒二两炒热,敷患处。(宜忌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南蛇簕"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南瓜子
    ·下一篇:南酸枣[图]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杉木青丝龙分水丹桂枝加当归汤涌泉散加减地黄汤百合龙葵大叶桉大青木地桃花地菍分心木黄毛耳草升麻补胃汤菟丝子丸甘青青兰消肿汤恒山汤顺经汤秋防感冒“十字歌”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g”...广东万年青预知子小飞扬草霞天膏马交儿冷水花食盐多皮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