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Gōu Jú
【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
【来源】芸香科枳属植物枳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的果实;其叶也供药用。
【性味】辛、苦,温。
【功能主治】
果:健胃消食,理气止痛。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胸腹胀痛,便秘,子宫脱垂,脱肛,睾丸肿痛,疝痛。
叶:行气消食,止呕。用于反胃,呕吐。
【用法用量】果3~5钱,最多可用至1两;叶2~5钱。
【备注】(1)枸橘未成熟果实在个别地区还作枳壳使用,其自落的小果实作枳实使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Gōu Jú
【别名】臭橘(《本草图经》),枸棘子(《履巉岩本草》),野橙子(《纲目》),唐橘(《中国树木分类学》),枸橘李、钢橘子(《江苏植药志》),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芸香料植物枸橘的未成熟果实。8~9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摘,日晒夜露,至全部干燥。
【源形态】
枸橘,又名:枳(《周礼》),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铁篱寨、臭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5~7米。茎枝具粗大腋生的棘刺,刺长3~4厘米,基部扁平;幼枝光滑无毛,青绿色,扁而具棱;老枝浑圆。3出复叶,总叶柄长1~3匣米,具翼;顶生小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侧生小叶较小,基部偏斜边缘均有波形锯齿。花生于二年生枝上叶腋,通常先叶开放;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长椭圆状倒卵形,长8~10毫米;雄蕊8~10,或多至20枚,离生;子房上位,具短柔毛,6~8室,花柱粗短。柑果圆球形,直径2~4厘米,熟时黄色,芳香。花期4~5月。9~10月果熟。
【生境分布】各地多栽培作绿篱。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产江苏、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圆球形,直径2~3.5厘米,表面黄色或黄绿色,散有无数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短柔毛,顶端有显明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存在,断面果皮厚2~3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散有黄色油点,中间有6~8果瓤,每瓢内有黄白色长椭圆形的种子数粒。
【化学成分】
果实含积属甙、橙皮甙、野漆树甙、柚皮甙、新橙皮甙等黄酮类。柚皮甙只存在于果皮,果肉中不含。早年从果实中分出的枸橘甙即是枳属甙,还含生物碱茵芋碱。
果皮含挥发油约0.47%,中含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莰烯、γ-松油烯、对-聚伞花素、石竹烯等。
【炮制】清水洗净,浸泡,取出,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辛苦,温。
①《本经逢原》:"辛,温,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辛苦,温。"
【功能主治】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治胸腹胀满,胃痛,疝气,睾丸肿胀,乳房结核,子宫下垂,跌打损伤;解酒毒。
①《本经逢原》:"破气散热,解酒毒。"
②《纲目拾遗》:"疗子痈及疝气,整个枸橘煅存性,研末,陈酒送服。"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④《中国药植图鉴》:"发汗,健胃,祛痰,利尿。治胸腹满痛。"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利气,健胃,通便。治胃部胀满,消化不良,便秘,子宫脱垂,乳房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大剂可用至1两);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附方】
①治胃脘结痛:枸橘,煅末存性,酒服方寸匕,(《本经逢原》)
②治小肠气:枸橘六个,用半斤酒泡服。(《南京民间药草》)
③治内伤诸痛:枸橘,醋浸熬胶,摊贴,贴即痛止,但须久贴,方不复发。(《本经逢原》)
④治妇人血气攻冲:枸棘子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艾醋汤调服,不以时候。(《履巉岩本草》)
⑤治白疹瘙痒遍身者:小枸橘细切,麦麸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枸橘煎汤洗患处。(《救急方》)
⑦下痢脓血后重(同萆解等分,炒存性研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又治喉瘘,消肿导毒。
⑧近年亦用枸橘叶治反胃、呕吐、乳部结核等症。枸橘的果实,洗净、晒干,切成片,可治胃脘胀满,消化不良、便秘、乳部结核和疝气等症。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Gōu Jú Cì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
【功能主治】《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Gōu Jú Hé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
【化学成分】含柠檬烯0.09% 、欧芹属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内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还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组成是棕榈酸19.1%、硬脂酸2.3%、亚油酸42.6%、油酸20.3%、亚麻酸7.6%,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6%等。又含独活素、酸橙皮油素和6-甲氧基酸橙皮油素。
【功能主治】《纲目》:"肠风下血不止(枸橘核),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调服。"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Gōu Jú Yè
【别名】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叶片。
【化学成分】叶含枳属甙、新枳属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甙。花含枳属甙。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理气,祛风,消肿,散结。
①《茶谱》:"嫩叶煎汤代茶,去风。"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行气,消结,止呕。治噎膈反胃,呕吐,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炒研作散剂。
【附方】
①治下痢脓血,后重:枸橘叶、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下二钱服。又治喉瘘,消肿导毒。(《纲目》)
②治咽喉生疮,层层如迭,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臭橘叶,煎汤连服。(《夏子益治奇疾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Zhǐ Gēn Pí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根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化学成分】根含柠檬苦素、印度榅桲素、邪蒿素、β-谷甾醇、枸橘素。
【功能主治】
治齿痛,痔疾,便血。
①《药性论》:"根浸酒,煎含,治齿痛。"
②《本草拾遗》:"主痔。"
③《本草图经》:"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Zhǐ Rú
【别名】枳木皮屑(《本草图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树皮屑。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功能主治】陶弘景:"枳树枝茎及皮,疗水胀,暴风,骨节疼急。"
【附方】治卒中急风,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刮枳树皮取一升,以酒一升,渍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尽更作。(《补缺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