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é Tɑo Qiū
【别名】山核桃、胡桃楸
【来源】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以种仁、青果和树皮入药。
【性味】
种仁:甘,温。
青果:辛,平。有毒。
树皮:苦、辛,平。
【功能主治】
种仁:敛肺定喘,温肾润肠。用于体质虚弱,肺虚咳嗽,肾虚腰痛,便秘,遗精,阳痿,尿路结石,乳汁缺少。
青果:止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痛;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树皮:清热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骨结核,麦粒肿。
【用法用量】种仁、树皮1~3钱;青果2~3钱,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河北药植志》
【拼音名】Hé Tɑo Qiū Guǒ
【别名】胡桃楸、马核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楸马核果(《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未成熟果实或果皮。
【源形态】
核桃楸,又名:山核桃。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暗灰色;小枝粗壮,具柔腺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7枚,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钝或近截形,上面通常无毛,下面脉上密生褐色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细长,葇荑状,从上年生的枝节上叶腋间抽出,下垂,花序长达17~18厘米,花被3~4,小苞1~2个,花被状,雄蕊8~40,花丝短,药隔有时伸长;雌花序穗状,直立,有花5~10朵,与叶同时开放,花被4,苞及小苞合绕子房外壁,子房下位,柱头2裂,柱头面呈乳头状,暗红色。果序短,常具4~7个果实。核果球形,先端尖,不易开裂,核卵形,有棱8条。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坡或溪谷较湿润的地方。分布东北、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果仁含油脂40~50%,蛋白质15~20%,糖1~1.5%及维生素C等。
【药理作用】核桃楸叶煎剂对大鼠有加速体内糖的同化,或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方法为大鼠在口服药物后半小时,以60%葡萄糖(30毫升/公斤)灌胃,2.5~3小时后测尿糖;给药组的尿糖较对照组显著为低。
【功能主治】《东北药植志》:"果皮浸酒,治胃病及腹痛。"
【附方】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痉挛性腹痛:山核桃(选未成熟绿色果实)六斤。轧碎,用烧酒十斤,浸泡二至三周,去渣,过滤备用。成人每次内服十至十五毫升。(《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Hé Tɑo Qiū Pí
【别名】楸树皮(《甘肃中药手册》),楸皮(《中药志》)。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或干皮。春、秋采收,剥取枝皮或干皮,晒干。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陕西、黑龙江、吉林、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的枝皮,常扭曲成绳状或呈单卷筒状,长短不一,可达1米以上。厚1~2毫米。外表面浅灰棕色,平滑有纽纵纹,并有少数浅棕色圆形突起的皮孔,与三角形叶痕。内表面暗棕色,平滑而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丽易纵裂,断面纤维性。气无,味微苦而略涩。水浸液浅黄棕色,不显萤光。
【化学成分】树皮、叶及外果壳含有甙类及大量鞣质等。叶含鞣质6.25~9.35%。
【炮制】洗净,润透,切块,晒干。
【性味】
苦,寒。
①《河北药材》:"味苦,性寒。"
②《河北中药手册》:"性平,味苦辛。"
③《陕甘宁肯中草药选》:"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痢,明目。治泄泻,痢疾,白带,目赤。
①《河北药材》:"泻热,明目,止痢。"
②《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
③《陕甘宁肯中草药选》:"清热燥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煎水洗眼。
【附方】
①治肠炎,痢疾:核桃揪皮、白头翁、黄柏各三钱,黄连一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核桃楸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③治湿热白带:核桃楸皮、苍术各三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急性结膜炎:核桃楸皮,竹叶各三钱,黄连一钱。水煎服。或用核桃楸皮五钱,煎汤洗眼。(《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⑤治麦粒肿,大便干燥:核桃楸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孕妇忌服。(《河北中药手册》)
【备注】本品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习惯作秦皮使用,但据《本草》记载,秦皮当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的树皮。参见"秦皮"条。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