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Fān Shí Liu
【别名】鸡矢果、拔子、番稔、花稔、番桃树、缅桃、胶子果
【来源】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以叶和果入药。
【性味】甘、涩,平。
【功能主治】收敛止泻,消炎止血。叶、果:急、慢性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鲜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叶、果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Fān Shí Liu Gān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未成熟的干燥幼果。夏、秋采收,晒干。产广东、广西等地。
【源形态】
番石榴(《楂物名实图考》),又名:秋果(《南越笔记》),鸡矢果(《植物名实图考》),林拔、拔仔、椰拔、木八子、喇叭番石榴、番鬼子、百子树、罗拔、花稔、饭桃、番桃树、郊桃、番稔。
落叶乔木,高5~10米。树皮浅黄褐色,嫩枝四方形,具白色短毛,老则脱落;芽密被白色短毛。单叶互生,稀有轮生,矩圆状椭圆形至卵圆形。长5~12厘米,宽3~5厘米,揉之有香气,革质,先端圆或短尖,基部钝至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叶脉微凹或平坦,嫩时疏生短毛,下面浅绿色,疏生小腺体,密被短柔毛,主脉隆起,侧脉7~11对,亦隆起,斜出将近叶缘而弯曲;叶柄长4毫米。花两性,腋生1~4朵;萼5片,绿色,卵圆形;花瓣白色,卵形,长2~2.5厘米;雄蕊多数,与花瓣等长,花丝白色,花药浅黄色,纵裂;雌蕊1,花柱长于花丝,柱头圆形,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浆果球形、卵圆形或洋梨状,长2.5~8厘米,径3~5厘米,果肉通常黄色,也有白色或胭脂红色。种子卵圆形,淡白色。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未成熟幼果,呈圆球形、卵形或洋梨形不等,横径2~3厘米;鲜时青绿色,干者黑褐色;表面稍粗糙坚硬,顶端有宿存的花萼及残存花柱。果肉坚硬,浅棕色,5室,有多数种子密集镶嵌于内;种子灰褐色,大如绿豆,呈不规则之扁圆形或三角形。味微酸而涩,气微香。以饱满、坚实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β-谷甾醇、槲皮素、番石榴甙、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无色矢车菊素、维生素C(330毫克),并检出鼠李糖、木糖、核糖、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缬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又含萹蓄甙、阿拉伯聚糖等多糖。
【性味】《广东中药》Ⅱ:"酸涩,温。"
【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止泻。"
②《广东中药》Ⅱ:"止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附方】解巴豆毒:番稔干、土炒白术、石榴皮各三钱。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饮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Fān Shí Liu Pí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根皮及树皮。
【化学成分】根含阿江榄仁酸。树皮含鞣质18.56%和有机酸。茎皮含无色矢车菊素、诃子鞣质酸、并没食子酸、长生甙。
【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树皮煅灰,以臭草自然汁调涂,治湿毒疥疮。根皮,以白醋煎而含之,止牙痛;小儿患疮疖,和鸡毛煎水洗之。"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Fān Shí Liu Yè
【别名】鸡矢茶(《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叶。采嫩叶晒干。
【化学成分】叶含β-谷甾醇、三萜类。又含槲皮素、番石榴甙、无色矢车菊素、长生甙、番石榴酸、萹蓄甙(一说不含有)。并含挥发油丁香油酚等。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甘涩,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止泻。治泄泻,久痢,湿疹,创伤出血。"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皮肤湿疹,瘙痒,热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鲜者0.5~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大便秘结、泻痢积滞未清者忌服。
【附方】
①治肠炎,痢疾:番石榴鲜叶一至二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番石榴鲜叶捣烂外敷患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