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à Fā Biǎo
【别名】野蚕豆、见水消、三愣金刚、三角西花、爬山豆、山落花生、三愣草、三棱枝爬山豆
【来源】豆科秔子梢属植物三棱枝秔子梢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 (Franch.)A. K. Schindl.,以根及全株入药。
【性味】辛、微甘、涩,平。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感冒发热,鼻炎、肠炎,痢疾,膀胱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根或全株捣烂敷患处。
【备注】
1)三棱梢为同属植物毛三棱枝秔子梢Campylotropis bonatiana (Pamp.)A. K. Schindl.在云南与前种同用于临床。
2)壮筋草为同属植物秔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 (Bnnge)Rehd,又名见肿消、万年消。性味微苦、微辛,温。功能发汗解表,舒筋活血。主治感冒,肾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用量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Pá Shān Dòu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
【源形态】
三棱枝杭子梢,又名:三棱草、山落花生、大发表、野蚕豆根、三棱梢爬山豆。
小灌木,高60~120厘米。小枝三棱形,无毛。叶互生;小叶3,长椭圆形,长4.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有翅,小叶柄密被白毛;托叶宿存,披针形。急尖,基部下延。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有棱,被短柔毛;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萼钟形,外面密被白色长毛,先端5齿裂;下面1枚较长;花冠黄色,长8~10毫米,旗瓣卵圆形,龙骨瓣急尖,向内直角弯曲。荚果斜椭圆形,长7毫米,全部被毛。花期8~9月。
【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微甘。"
【功能主治】
治肠炎,痢疾,肠风下血,肾炎,风湿痛,跌打损伤。
《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止血。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赤痢:爬山豆根、红糖各五钱。同炒焦,煎水服。
②治肠风下血:爬山豆根一两,茜草三钱。煎甜酒水服。
③治吹乳:爬山豆根一两。捣绒,炒热外敷乳上。
④治跌打损伤:爬山豆根一两,捣烂,加童便少许,拌匀敷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风寒外感,皮肤病: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⑥治赤痢,肠炎,肾炎: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⑦治风湿性关节炎:大发表根一两。泡酒服。(⑤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