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大豆黄卷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大豆黄卷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炮制】通常在10月间种子成熟后采收。选择肥壮饱满的种子,于冷水中泡涨后,用湿布盖好,或放入麻袋、蒲包中,置于温暖处,经常翻动和洒少量的水,促其发芽。待芽长约1厘米时,用清水洗净晒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5钱~1两。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备注】

    (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大豆黄卷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崔禹锡《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长沙药解》),菽蘖(《本经疏证》)。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发芽后晒干而成。

    【制法】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厘米时,取出摊在筐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稍扁,长0.7~1.2厘米,直径5~7毫米,种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横向皱纹或纵裂,多数破裂,露出黄白色的子叶。子叶两片,肥厚;胚根细长,伸出于种皮之外,长5~10毫米,极弯,淡褐色,硬脆易断。气无,味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色黑褐、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崔禹锡《食经》:"味苦,生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②《要药分剂》:"入胃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

    ①《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

    ②《别录》:"五藏(-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润泽皮毛。"

    ③《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

    ④《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⑤《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散剂。

    【注意】《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附方】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大豆黄卷"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大沙叶
    ·下一篇:大花素馨花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答王XX问时方生化汤冬季保健防雪花扑面牛西西分消汤冬季佳品羊肉紫鸭跖草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七制香附丸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阳明病猪苓汤证银杏叶鸡眼草飞机草升麻鳖甲汤吴茱萸丸白龙穿彩初秋清淡饮食饮食调理解秋愁秋季进补食哪些粥鱼刺鲠喉怎么处理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蜘蛛香珍珠梅柚树寄生岩筋菜小三棵针杜仲藤四棱筋骨草石鲫养阴利咽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