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Gān Qīnɡ Qīnɡ Lán
【别名】在羊古、唐古特青兰
【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以全草入药。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和胃疏肝。用于胃炎,胃溃疡,肝炎,肝肿大。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拼音名】Gān Qīnɡ Qīnɡ Lán
【英文名】HERBA DRACOCEPHALI TANGUTICI
【别名】知杨故(藏药名)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幼苗期或花初开时分别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本品茎方形,直径2~4mm,有纵沟;表面灰绿色或蓝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破碎,长2~5cm,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常皱缩扭曲呈针状,完整者湿润后展开呈狭披针形,灰绿色;叶柄长2~10mm。轮伞花序,苞片叶状,花萼筒状,长1~1.4cm,具5齿;花冠二唇形,蓝色,长2~3cm。气香,味辛、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黄色荧光。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周围角质线纹明显,密布不定式气孔。非腺毛呈锥形,由1至多个细胞组成,基部直径约50μm,具角质线纹和疣状凸起。腺毛头部扁球形,1~3个细胞,直径约90~130μm,具短柄,偶见多细胞长柄。花粉粒众多,黄色,球形,表面有疣状突起,多数有6个孔沟,直径70μm,可见三个萌发孔。导管为网纹及环纹。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将滤液调至含醇量为70%,用石油醚提除叶绿素。下层乙醇液供下述实验:a.取乙醇溶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数滴,显红色。另取乙醇液0.2ml滴于滤纸上微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b.取上述乙醇液4ml蒸干,加5%盐酸液4ml溶解,滤过,用氨水调滤液至碱性,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提取液浓缩至5ml,取适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正丁醇-乙醇-水(4:1:1)为展开剂。展开后微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有三个红色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清肝热,止血,愈疮,干黄水。用于肝、胃热,黄水类病,血症,疮口不愈。幼苗用于腹水,浮肿。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Tánɡ Gǔ Tè Qīnɡ Lán
【别名】智洋顾(藏名)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唐古特青兰的带根全草。7~8月采收。去净泥土、残叶,晾干。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茎短,具多数须根,黑褐色。茎于基部多分枝,方形,有纵棱4,表面绿色显紫红色,稀被白色柔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羽状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花顶生或轮生叶腋,排列成穗状;苞片叶状,短于萼筒甚多;萼管状,5齿裂,裂片披针形;花冠唇形,蓝紫色,上唇弯拱而有缺刻,下唇3裂,中裂片有缺刻或深裂;雄蕊4。小坚果平滑。花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边、田边等处。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挥发油、氨基酸、甾类,而酚性化合物呈不明显反应。
【性味】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甘苦,寒。"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辛,寒。"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和胃,疏肝。治胃炎,溃疡病,肝炎,肝肿大。嫩苗利水。"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清肝胃之热。治胃炎,肝炎,头晕,神疲,关节炎及疖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将唐古特青兰制成片剂,每天2次,每次5片,饭后服(每日量相当于原生药3钱)。治疗26例,近期控制1例,显效1例,好转11例,无效13例。服药过程中有一定的副作用,表现在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方面,一般不严重,仅个别病例因副作用而停药。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