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木耳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木耳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Mù ěr

    【别名】黑木耳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Underw.,以子实体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气血,润肺,止血。用于气虚血亏,四肢搐搦,肺虚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高血压病,便秘。

    【用法用量】1~2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木耳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Mù ěr

    【别名】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檽(《证类本草》),木枞、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夏、秋季采收,晒干。

    【源形态】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

    【生境分布】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可人工栽培。分布四川、福建、江苏等地。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药性论》:"平。"

    ②孟诜:"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④《纲目》:"甘,平,有小毒。"

    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①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②《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又凉血。"

    ③《纲目》:"治痔。"

    ④《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研末服。

    【注意】《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附方】

    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出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临床应用】用于创面肉芽过剩: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涨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周围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3~4天拆开观察1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的水份大量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与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

    【摘录】《*辞典》

    页首↑

    杨栌耳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Yánɡ Lú ěr

    【别名】杨庐耳(《政和本草》)。

    【来源】为寄生于杨栌树上的木耳。

    【源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

    【性味】《本草拾遗》:"平,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

    【摘录】《*辞典》

    页首↑

    柘耳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è ěr

    【别名】柘黄

    【来源】为寄生于柘树上的木耳。

    【源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

    【功能主治】治肺痈咳嗽,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柘耳一两研末,糊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木耳"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天蓝苜蓿
    ·下一篇:木豆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养生自制药枕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鲻鱼鳟鱼七仙丹启峻汤红芪槟沉饮香棱丸羊脑肺劳喘嗽兼不寐证《吴佩衡医案》太阳伤寒表实...布渣叶加味瓜蒌汤臭茉莉夏季宜防电冰箱肠炎加味滋阴润燥方万年柏水浸鳖甲汤野决明桃南瓜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柚树寄生阴蚼鷃绣球防风锡叶藤王孙丝瓜刺海松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