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Zhú Yè Jiāo
【别名】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广东]、野花椒[四川]
【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Z. alatum Roxb.,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以根、树皮、叶、果实及种子入药。
【性味】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肠功能紊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果1~3钱,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水煎洗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别名】狗花椒(《中国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广西中兽医药植》),野花椒(《杭州药植志》),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药物志》),山花椒、鸡椒(《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白总管、万花针(《江西草药》),岩椒(《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源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枝暗紫色,有对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3~9,对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为卵形,长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圆齿,纸质,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侧脉不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小,青绿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钻形;雄花具雄蕊6~8,药隔顶部有腺点1颗;雌蕊心皮2~4,通常1~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果皮薄。种子黑色,光泽,直径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叶椒根)、叶(竹叶椒叶)亦供药用,另洋专条。果皮在浙江、江苏、广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参见"花椒"条。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疏林、灌丛中及路旁。分布我国东南部和西南各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茎含木兰花碱0.02%、竹叶椒碱0.01%。
【性味】
辛,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②《江西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①《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服,每次0.5~1钱。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一至二钱,山姜根三钱。研末,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②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钱,黄酒送服。(《江西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Gēn
【别名】散血飞、见血飞(《贵州民间药物》),土花椒根(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局《医药通讯》(1):35,1972)。
【来源】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皮或根。全年可采。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化学成分】根含生物碱,主要为木兰花碱0.17%,以及竹叶椒碱O.0075%、茵芋碱O.0015%、白鲜碱0.001%、崖椒碱等。
【药理作用】参见"白鲜"及"茵芋"条。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治头痛感冒,咳嗽,吐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牙痛。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止痛,杀虫。治咳嗽,风湿痛,顽癣,虫牙痛,刀伤出血。"
②《湖南药物志》:"治头痛,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1~1两;或泡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风湿痛:竹叶椒根皮、透骨香各五钱,黑风藤、大血藤各三钱,泡酒一斤;日服三次,每次一两。(《贵州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腰痛:鲜竹叶椒根二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痧症腹胀痛、寒滞腹痛:竹叶椒根皮、南五味子根皮各六钱,细辛三钱。研细末,每用温开水送服三至五分。(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虫牙痛:㈠竹叶椒根皮,研末,以适量放入虫牙孔内。(《贵州草药》)㈡竹叶椒根皮七钱至一两,煎水频频含漱。(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跌打损伤:鲜竹叶椒根四两,白酒半斤,浸七天;取浸液擦伤处。(《福建中草药》)
⑥治顽癣:竹叶椒根皮、岩棕各二钱,冰片一分,酒四两,浸泡擦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⑦治刀伤出血:竹叶椒根皮,研细粉敷伤口。(《贵州草药》)
【临床应用】止痛:取土花椒鲜根(或树叶及果实)用蒸馏法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2~4毫升。治疗胆道疾患、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手术后疼痛208例,一般用药后10~20分钟产生镇痛效果,如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见效更快。镇痛作用可维持5~10小时,必要时可隔12小时重复给药。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亦无成瘾性,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均未发现明显改变。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Zhú Yè Jiāo Y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夏、秋采收,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功能主治】治腹胀痛,肿毒,乳痈,皮肤瘙痒。
【附方】
①治腹胀痛:竹叶椒叶、吴萸子捣烂敷脐上。(《湖南药物志》)
②治肿毒:竹叶椒叶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乳痈:鲜竹叶椒叶捣烂调酒敷患处;另用鲜根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皮肤瘙庠:鲜竹叶椒叶,桉树鲜叶各半斤。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蛇毒:竹叶椒叶捣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