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Qiū Shù
【别名】旱楸蒜台、金丝楸、梓桐、水桐
【来源】紫葳科梓属植物楸树Catalpa bungei C. A. Mey.,以树皮、根皮、叶和果实等入药。
【性味】
树皮、根皮:苦,凉。
叶:苦,凉。
果实:苦,凉。
【功能主治】
树皮、根皮: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
叶:解毒。外用治疮疡脓肿。
果实:清热利尿。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果实1~2两;叶、根皮、树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Qiū Mù Pí
【别名】楸白皮(《千金方》)。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源形态】
楸(《本草拾遗》),又名:金丝楸、梓桐。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干耸直,枝直向上。单叶,对生叶片三角状广卵形以至广卵状椭圆形,长6~16厘米,宽6~12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截形以至阔楔形,全缘,有时近基部有5~6对尖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8厘米,有时具柔毛。总状花序,呈伞房状,有花3~12朵;萼片先端有尖裂;花冠白色,钟状,2唇形,长约4厘米,上唇具2枚较小裂片,下唇具3枚较大裂片,内有紫斑点;雄蕊4,2强;子房上位,花柱1,柱头2裂。蒴果细长,长25~50厘米,宽约5毫米。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两端簇生一列长白柔毛。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肥沃的山地。分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挥发油。
【性味】《本草拾遗》:"苦,小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
①《本草拾遗》:"主吐逆,杀三虫及皮肤虫;煎膏粘敷恶疮疽瘘,痈肿,疳,野鸡病;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
②《海药本草》:"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外用:捣敷或熬膏涂。
【附方】
①治口吻疮:楸白皮及湿贴之三、四度。(《千金方》)
②治白癜风:楸木白皮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滤去滓,却于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于所患处,日二、三上。(《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Qiū Yè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叶片。
【性味】《纲目》:"苦,小寒,无毒。"
【功能主治】
消肿拔毒,排脓生肌。治肿疡,发背,瘰疬,白秃。
《本草拾遗》:"捣敷疮肿,亦煮汤洗脓血,冬取干叶,汤揉用之。"
【用法用量】外用:捣汁涂、熬膏涂或研末撒。
【附方】
①疗毒肿不问硬软:取楸叶十重薄肿上,即以旧帛裹之,日三易,当重重有毒气为水流在叶中。如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良久用之。(《海上集验方》)
②疗寡疬瘘疮:楸叶一味为煎,秋分前后,平旦摘叶十五斤,水一石,净釜中煎取三斗,又别换锅煎取七八升,又换锅煎取二升,即成煎,纳不滓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蜡一分,酥一栗子许,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许,同研令细,米粉二钱,同入膏中,搅令匀。先涂疮上。经二日来,乃拭却,即以篦子匀涂楸煎满疮上,仍用软帛裹却。二日一度,拭却,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作头,便生肌平复,未穴者即内消。瘥后须将慎半年已来。(《箧中方》)
③治灸疮多时不瘥,痒痛出黄水:用楸叶捣罗为末,敷疮上。(《圣惠方》)
④治小儿头上疮,发不生,兼白秃:楸叶捣汁涂疮上。(《子母秘录》)
⑤治小儿眼有障翳:楸叶三两(嫩者),烂捣,以纸裹,更将泥重包,著猛火烧之,候泥干,即取出,去泥入水少许,后取汁,以铜器盛,慢火渐渐熬之,令如稀饧,即贮入瓷合中,每日一度点一绿豆许。(《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