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李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李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Lǐ

    【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以根及种仁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春季采根,夏季采果,分别晒干。

    【性味】

    根:苦,寒。

    种仁:苦,平。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用于牙痛,消渴,痢疾,白带。

    种仁:活血祛瘀,滑肠,利水。用于跌打损伤,淤血作痛,大便燥结,浮肿。

    【用法用量】根3~5钱;种仁2~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李子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Lǐ Zi

    【别名】李实(《别录》),嘉庆子(《两京记》)。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

    【源形态】

    李(《诗经》)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小枝无毛,红棕色有光泽。叶通常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6~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至柄,边缘具密钝细复齿,上面中脉疏生长毛,下面脉腋间有束毛,余无毛;叶柄长1~2厘米,有数腺点。花常3朵簇生,白色,径1.5~2厘米;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萼长圆状卵形,无毛;花瓣5;雄蕊多数;雌蕊具细长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状卵形,径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缝痕明显,被蜡粉,通常黄色或淡黄绿色,或微红。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常栽培于庭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果肉中可得天门冬素0.1%,尚含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性味】

    甘酸,平。

    ①《别录》:"味苦。"

    ②《干金·食治》:"苦酸,微温,涩,无毒。"

    ③崔禹锡《食经》:"小冷。"

    ④《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肝、肾。"

    【功能主治】

    清肝涤热,生津,利水。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

    ①《别录》:"除痼热,调中。"

    ②孟诜:"去骨节间劳热。"

    ③《日华子本草》:"益气。"

    ④《滇南本草》:"治风湿气滞血凝。"

    ⑤《医林纂要》:"养肝,泻肝,破瘀。"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肝涤热,活血生津。"

    ⑦《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捣汁。

    【注意】

    ①《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虚。"

    ②《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痢,脾弱者尤忌之。"

    【附方】

    ①治骨蒸劳热,或消渴引饮:鲜李子捣绞汁冷服。(《泉州本草》)

    ②治肝肿硬腹水:李子鲜食。(《泉州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

    李根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Lǐ Gē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9~10月采。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消渴,淋病,痢疾,丹毒,牙痛。

    ①《药性论》:"苦李根煮汁止消渴。"

    ②《日华子本草》:"主赤白痢,浓煎服。"

    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脓闭,马口疼痛,秧草为使,用根点水酒服,但服后脓止,管中痒,方好。"

    ④《纲目》:"治小儿暴热,解丹毒。"

    ⑤《重庆草药》:"清火解毒。用于热淋,血痢,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铢,甘草、麦门冬各一两。上五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千金方》李根汤)

    ②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千金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李根皮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Lǐ Gēn Pí

    【别名】甘李根白皮(《金匮要略》)。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根皮的韧皮部。

    【性味】

    苦咸,寒。

    ①《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味咸。"

    ③《日华于本草》:"凉,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下气。治消渴心烦,奔豚气逆,带下,齿痛。

    ①《吴普本草》:"治疮。"

    ②《别录》:"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

    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疗齿痛。"

    ④《药性论》:"治脚下气,主热毒,烦躁。"

    ⑤孟诜:"主女人卒赤白下。"

    ⑥《长沙药解》:"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含漱或磨汁涂。

    【附方】

    ①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奔豚汤)

    ②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树近根皮,磨水涂喉外。(《菽园杂记》)

    【摘录】《*辞典》

    页首↑

    李核仁

    《*辞典》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Lǐ Hé Rén

    【别名】李仁、李子仁、小李仁(《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种子。6~7月采收果核。洗净,击破外壳,取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椭圆形,长6~10毫米,宽4~7毫米,厚约2毫米,不甚饱满。内种皮褐黄色,有明显纵向皱纹。子叶两片,白色,含油脂较多。气微弱,味不苦。似甜杏仁味。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苦杏仁甙。

    【性味】《别录》:"味甘苦,平,无毒。"

    【归经】《本草求原》:"入肝经。"

    【功能主治】

    散瘀,利水,润肠。治跌打瘀血作痛,痰饮咳嗽,水气肿满,大便秘结,虫蝎螫痛。

    ①《别录》:"主僵仆跻(一作’主僵仆踒折’),瘀血骨痛。"

    ②《药性论》:"治女子小腹肿满,主踒折骨痛内伤,利小肠,下水气,除肿满。"

    ③《本草求原》:"治僵仆瘀血骨痛,清血海中风气,令人有子。其性散结,解硫黄、白石英、附子毒,去面酐。"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润肠,镇咳。"

    ⑤《四川中药志》:"活血去瘀,润燥滑肠。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痰饮咳嗽,脚气,大便秘结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脾弱便溏,肾虚遗精及孕妇忌用。"

    【附方】

    ①治面酐:李子仁末和鸡子白敷。(《千金方》)

    ②治蝎虿螫痛:苦李仁,捣涂良。(《养生必用方》)

    【备注】在四川地区,将上种称为小李仁,另有一种大李仁,为同属植物杏李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大李仁呈倒卵形或短圆锥形,稍扁,一端尖,长约8~11毫米,较饱满,内种皮土黄色或深黄色,无皱纹或微有浅皱纹,子叶2片,乳白色,油脂丰富。具油香气,味微苦,似苦杏仁味。植物形态参见"鸡血李"条。

    【摘录】《*辞典》

    页首↑

    李树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Lǐ Shù Jiāo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树脂。在李树生长繁茂的季节,收采树干上分泌的胶质,晒干,除去杂质。

    【性味】《纲目》:"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治目翳,定痛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透发麻疹:李树胶五钱。煎汤,每日服二次,每次半茶盅。(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摘录】《*辞典》

    页首↑

    李树叶

    《*辞典》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Lǐ Shù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叶。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②《纲目》:"甘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小儿壮热,惊痫,水肿,金疮。

    ①《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痁疾,惊痫,作浴汤。"

    ②《滇南本草》:"治金疮水肿。"

    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镇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汁涂。

    【附方】

    ①治少小身热:李叶以水煮,去滓,浴儿。(《千金方》李叶汤)

    ②治恶刺:李叶、枣叶捣绞取汁,点之。(《千金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李"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杉松
    ·下一篇:杏李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锻炼讲究科学缪希雍木香槟榔丸木香分气丸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禹州漏芦冬季老年人防哪些隐性疾病紫玉簪土槐饮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片姜黄决明子芦荟苦杏仁丹砂茯神丸大便下血证绿豆衣鹤草芽胆汁盛夏老年人“四清”歪头菜鹿筋不孕症秋季儿童慢性咳嗽患者宜多吃...白兰花木豆亚乎奴甜瓜素馨花令阴急小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