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苦瓜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苦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Kǔ Guā

    【别名】癞瓜

    【来源】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以瓜、根、藤及叶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夏季采集,分别处理,晒干。

    【性味】瓜、根、叶: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牙痛,肠炎,痢疾,便血;外用治痱子,疔疮疖肿。

    【用法用量】瓜、根、平:2~3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苦瓜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Kǔ Guā

    【别名】锦荔枝、癞葡萄(《救荒本草》),红姑娘(《群芳谱》),菩达(《广东新语》),凉瓜(《广州植物志》),癞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羊(《泉州本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秋后采取,切片晒干或鲜用。

    【源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厘米,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厘米。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厘米,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毫米,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毫米;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厘米,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厘米,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毫米,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苦瓜片,呈椭圆形或矩圆形,厚约2~8毫米,长3~15厘米,宽0.4~2厘米,全体皱缩,弯曲,果皮浅灰棕色,粗糙,有纵皱或瘤状突起。中间有时夹有种子或种子脱落后留下的孔洞。质脆,易断。气微味苦。以青边、肉白、片薄、子少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苦瓜甙,是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和5,25-豆甾二烯醇-3-葡萄糖甙的等分子混合物。尚含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α-氨基丁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果胶。

    【药理作用】降低血糖作用。正常的以及患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家兔灌服苦瓜浆汁后,可使血糖明显降低。皮下注射脑垂体前叶浸膏引起高血糖的大鼠,灌服苦瓜浆汁的水提取物亦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家兔口服苦瓜甙可降低血糖,作用方式与甲苯磺丁脲相似而较强,对摘除胰脏的猫降低血糖作用并未完全消失,故其降血糖包括对胰脏的及非胰脏的二种作用。亦有认为苦瓜浆汁及果实的干浸膏对正常的及糖尿病的兔的降血糖作用并不确实。糖尿病人口服苦瓜的酒精提取物并未降低血糖。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苦,寒,平。"

    ②《纲目》:"苦,寒,无毒。"

    ③《本经逢原》:"生则性寒,熟则性温。"

    【归经】

    ①《滇南本草》:"入心、脾、胃三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功能主治】

    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治热病烦渴引饮,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恶疮。

    ①《滇南本草》:"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

    ②《生生编》:"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③《本草求真》:"除热解烦。"

    ④《随息居饮食谱》:"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⑤《泉州本草》:"主治烦热消渴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煅存性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滇南本草》:"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附方】

    ①治中暑发热: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二至三钱。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②治烦热口渴:鲜苦瓜一个,剖开去瓤,切碎,水煎服。

    ③治痢疾:鲜苦瓜捣烂绞汁一杯,开水冲服。(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④治眼疼:苦瓜煅为末,灯草汤下。(《滇南本草》)

    ⑤治痈肿:鲜苦瓜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胃气疼:苦瓜煅为末,开水下。(《滇南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

    苦瓜根

    《*辞典》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Kǔ Guā Gēn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夏、秋采收。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用)。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痢疾腹痛、滞下粘液:苦瓜根二两,冰糖二两。加水炖服。(《众集验方》)

    ②治大便带血:鲜苦瓜根四两。水煎服。

    ③治风火牙痛:苦瓜根捣烂敷下关穴。

    ④治疔疮:苦瓜根研末调蜂糖敷。(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苦瓜花

    《*辞典》

    【出处】《闽南民间草药》

    【拼音名】Kǔ Guā Huā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

    【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①《闽南民间草药》:"止痢疾。"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胃气疼。"

    【附方】治急性痢疾:取鲜苦瓜花十二个,捣烂取汁。和蜜适量;赤痢加入红曲一钱,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开水冲服。(《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苦瓜藤

    《*辞典》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Kǔ Guā Ténɡ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夏、秋采取。

    【性味】

    苦,寒。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治红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苦瓜叶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Kǔ Guā Yè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叶片,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苦瓜素。

    【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喷瓜素为峻烈的水性致泻剂(α-异构体无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肾炎病人以消除水肿,但剂量不能过大,应用次数不能太多。

    【功能主治】

    治胃痛,痢疾,疔疮肿毒。

    ①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治胃痛,下痢,驱虫。"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③《四川中药志》:"外涂或外洗红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用);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附方】

    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叶晒干研末,酒送服三钱。(《泉州本草》)

    ②治热毒疮肿:苦瓜叶捣绞汁抹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杨霉疮:苦瓜叶为末,无灰酒下。(《滇南本草》)

    ④治狗咬:苦瓜叶捣敷。(《陆川本草》)

    ⑤治鹅掌风:先用苦瓜叶煎汤洗,后以米糠油涂之。(《福州台江验方汇集》)

    【摘录】《*辞典》

    页首↑

    苦瓜子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Kǔ Guā Zǐ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种子。

    【化学成分】含水分8.6%,灰分21.8%,纤维19.5%,碳水化物16.4%,脂肪油31.0%。油中含丁酸1.8%,棕榈酸2.8%,硬脂酸21.7%,油酸30.0%,α-桐酸43.7%。尚含苦瓜素、蛋白质。

    【性味】《纲目》:"苦甘,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益气壮阳。"

    ②《本草求原》:"解误食疗牛中毒,擂水灌。"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苦瓜"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苦马豆
    ·下一篇:苦竹叶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李时珍岭南杜鹃伏羲(伏义氏)肺劳喘嗽兼不寐证阴虚水肿黄胆兼外感玉米须毛果算盘子早春防心肌梗死球兰神应养真丹蜂窝草秋令补粥能御燥秋季护眼喝菊花茶夏季妇女忌佩戴金属首饰黑白散黑神丸顺气散春季忌春风送病春季早餐宜喝酸奶怎样减少电脑网络危害电视性近视不可小视多食些防癌食物天竺黄[图]鱼香草花点草米伞花行夜天文草露珠香茶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