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楮实子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楮实子

    《中国药典》

    【拼音名】Chǔ Shí Zǐ

    【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ria papyrifera (L.) Vent.的干燥成熟果实。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

    【性状】本品略呈球形或卵圆形,稍扁,直径约1.5mm。表面红棕色,有网状皱纹或颗粒状突起,一侧有棱,一侧有凹沟,有的具果梗。质硬而脆,易压碎。胚乳类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粉末红棕色。果皮栅状细胞壁黏液化,残存具细齿状的条纹增厚部分,形似细芒。含晶厚壁细胞成片,棕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内含草酸钙簇晶;断面观类长方形,内壁极厚,胞腔偏靠外侧,簇晶矩圆形。内果皮厚壁细胞甚扁平,常多层重叠,界限不清。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增厚,非木化,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构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Gòu Shù

    【别名】楮实子、楮树、沙纸树、谷木、谷浆树

    【来源】桑科楮属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以乳液、根皮、树皮、叶、果实及种子入药。夏秋采乳液、叶、果实及种子;冬春采根皮、树皮,鲜用或阴干。

    【性味】

    子:甘,寒。

    叶:甘,凉。

    皮:甘,平。

    【功能主治】

    子: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肾虚目昏,阳痿,水肿。

    叶:清热,凉血,利湿,杀虫。用于鼻衄,肠炎,痢疾。

    皮:利尿消肿,祛风湿。用于水肿,筋骨酸痛;外用治神经性皮炎及癣症。

    【用法用量】子:2~4钱。叶:3~5钱。皮:3~5钱,外用割伤树皮取鲜浆汁外擦。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楮茎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Chǔ Jīnɡ

    【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

    【功能主治】

    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

    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

    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

    【附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楮皮间白汁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Chǔ Pí Jiān Bái Zhī

    【别名】穀枝汁(《近效方》),穀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茎皮部的乳汁。

    【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水肿,癣疾。

    ①《别录》:"疗癣。"

    ②《日华子本草》:"敷蛇、虫、蜂、蝎、犬咬。"

    ③《本草汇言》:"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取汁。外用:取汁涂。

    【附方】

    ①治天行后两胁胀满、水肿:穀枝汁服。(《近效方》)

    ②治小儿癣久不瘥:楮树白汁涂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红苔癣:用小刀割破穀树皮3~4分深,俟破口流出白稠汁,即取汁涂于患处。每日1~2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9例,痊愈4例,观察1年未见复发。

    【摘录】《*辞典》

    页首↑

    楮实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Chǔ Shí

    【别名】穀实、穀子(《千金方》),楮实子(《素问病机保命集》),楮桃(《濒湖集简方》),角树子、野杨梅子(《江苏植药志》),构泡(《重庆草药》),穀木子、穀树子、穀树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果实。8~10月间当果实成熟呈红色时打下,晒干,除去杂质。

    【源形态】

    构树,又名;穀(《诗经》),楮(《说文》),穀桑,楮桑(陆玑《诗疏》),构(《酉阳杂用力),斑穀(《本草图经》),楮桃树(《救荒本草》)。酱黄木(《岭南采药录》),穀浆树、奶树、噹噹树、柯树、穀沙树、沙纸木、造纸树、纱纸树、壳树。

    落叶乔木,高达10米。茎、叶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后脱落,叶互生;叶片卵形,长8~18厘米,宽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有时不对称,边缘锯齿状,上面暗绿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柄长3~10厘米,具长柔毛;托叶膜质,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长约5厘米,萼4裂,雄蕊4;雌花为球形头状花序,有多数棒状苞片,先端圆锥形,有毛,雌蕊散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丝状,紫色,子房筒状,为花萼所包被,呈扁圆形。聚花果肉质,成球形,直径约2厘米,橙红色。花期5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此外,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山东、江苏、江西、陕西、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卵圆形至宽卵形,顶端渐尖,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皱纹。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脊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气弱,味淡而有油腻感,以色红、子老、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皂甙(0.51%)、维生素B及油脂。种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饱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亚油酸76.0%。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楮实),采得后用水浸三日,将物搅旋,投水浮者去之,然后晒干,却用酒浸一伏时了,便蒸,从巳至亥,出,焙令干用。"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味甘,寒,无毒。"

    ②《本草通玄》:"甘,平。"

    【归经】

    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经。"

    ③《本草新编》:"入肾、肝二经。"

    【功能主治】

    滋肾,清肝,明目。治虚劳,目昏,目翳,水气浮肿。

    ①《别录》:"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肤,明目。"

    ②《日华子本草》:"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益颜色。"

    ③《本草汇言》:"健脾养肾,补虚劳,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宜。"

    【附方】

    ①治脾、肾、肝三脏阴虚,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烦渴,梦中遗精;或大便虚燥,小便淋涩;或眼目昏花,风泪不止:楮实(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实子一日,晒干,再浸再晒,以豆汁渗尽为度,再晒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为细末,每早用白汤调服五钱。(《本草汇言》)

    ②治肝热生翳,气翳细点,亦治小儿翳眼:楮实子细研,蜜汤调下,食后服。(《仁斋直指方》楮实散)

    ③治水气臌胀,洁净府: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两半,茯苓三两(去皮),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楮实子丸)

    ④治喉痹喉风:楮桃阴干,每用一个为末,井华水服之,重者两个。(《濒湖集简方》)

    ⑤治石疽,状如座疖而皮厚:捣穀子敷之。亦治金疮。(《千金方》)

    ⑥治目昏:荆芥穗、地骨皮、楮实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汤下。(《儒门事亲》)

    ⑦治耳鸣,眼雾:桑泡、薅秧泡、构泡,大乌泡、三月泡,泡酒服。(《重庆草药》五泡酒)

    【名家论述】

    ①《纲目》:"《别录》载楮实功用大补益,而《修真秘旨书》言,久服令人成骨软之痿,《济生秘览》治骨哽,用楮实煎汤服之,岂非软骨之征乎?"

    ②《药性通考》:"楮实子,阴痿能强,水肿可退,充肌肤,助腰膝,益气力,补虚劳,悦颜色,壮筋骨,明目。久服滑肠。补阴妙品,益髓神膏。世人弃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肠之语也,楮实滑肠者,因其润泽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药同施,何惧其滑乎?"

    ③《本草从新》:"楮实,陶隐居、苏颂、抱朴子,皆甚言其功,而方书用之为补者,除杨氏还少丹而外,不多见。其他如《外台秘要》,用以敷治身面石疽,《机要》用以治水气臌胀,《集简》用以治喉风喉痹,《直指》用以治肝热生翳,无非凉泻软坚之义。则古本诸说,未可信也。"

    ④《本草求真》:"楮实,书言味甘气寒,虽于诸脏阴血有补。得此颜色润,筋骨壮,腰膝健,肌肉充,水肿消,以致阴痿起,阳气助,是明指其阳旺阴弱,得此阴血有补,故能使阳不胜而助,非云阳痿由于阳衰,得此可以助阳也。若以纯阴之品可以补阳,则于理甚不合矣。配书又云,骨哽可用楮实煎汤以服,及纸烧灰存性调服,以治血崩血晕,脾胃虚人禁用,久服令人骨痿,岂非性属阴寒,虚则受其益,过则增其害之意乎。"

    【摘录】《*辞典》

    页首↑

    楮树白皮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Chǔ Shù Bái Pí

    【别名】穀木皮(《吴普本草》),楮树皮(《别录》),穀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济总录》),构皮(《草木便方》)。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的韧皮部。

    【性味】

    ①《药性论》:"甘,平,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涩,气平,无毒。"

    【功能主治】

    行水,止血。治水肿气满、气短咳嗽,肠风血痢,妇人血崩。

    ①《吴普本草》:"治喉闭痹。"

    ②《别录》:"逐水,利小便。"

    ③《药性论》:"治水肿气满。"

    ④《纲目》:"煮汁酿酒饮,治水肿入腹,短气咳嗽。为散服,治下血血崩。"

    ⑤《本草汇言》:"顺气利水,凉血止血。"

    ⑥《草木便方》:"洗瘾疹。"

    ⑦《岭南采药录》:"煎水洗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酿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点眼。

    【附方】

    ①治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楮皮枝叶一大束,切,煮取汁,随多少酿酒,但服醉为佳,不过三、四日肿减,瘥后可常服之。(《千金方》)

    ②治肠风下血:秋后采楮皮阴干,为末,酒调三钱,空心服,入麝香少许。(《普济方》)

    ③治血痢血崩:楮树皮、荆芥等分。为末,冷醋调服一钱。(《世医得效方》)

    ④治眼中翳重者:楮白皮,暴干,合作小绳子,火烧作灰,待冷,随便以灰点翳上。(《外台秘要方》)

    ⑤治鱼骨哽咽:楮树嫩皮捣烂为丸,水下二、三十丸。(《卫生易简方》)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纱纸树(构树)二层皮1两,少年红(为茜草科植物剑叶耳草5钱,鱼腥草5钱,均用鲜品。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共治233例。服药10天,临床治愈41例(17.6%),显效63例(27.4%)。

    【摘录】《*辞典》

    页首↑

    楮树根

    《*辞典》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Chǔ Shù Gēn

    【别名】穀树子根(《本经逢原》),穀木蔃(《生草药手册》)。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

    【性味】

    ①《重庆草药》:"味甘,性微寒,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味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湿,祛痰。治咳嗽吐血,水肿,血崩,跌打损伤。

    ①《本草求原》:"叶及根皮,和营卫,治水湿,止崩下。"

    ②《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失红吐血。"

    ③《重庆草药》:"清热凉血,治咳嗽吐血,红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附方】

    ①治肺虚咳嗽:纱纸树根二两,五指牛奶根二两,柠檬叶三张。水煎服,或同猪肺煲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水肿,筋骨酸痛:构树根白皮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肺脓疡:壳树根一斤,洗净切碎加水四斤,煎至二斤,分三次服完。此为一日量。(江苏《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摘录】《*辞典》

    页首↑

    楮叶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Chǔ Yè

    【别名】构叶(《子母秘录》),穀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鞣质。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温。"

    【功能主治】

    凉血,利水。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

    ①《别录》:"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习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

    ②《药性论》:"炒末搜面作饦食之,主水痢。"

    ③《日华子本草》:"治刺风身痒。"

    ④《本草用经》:"叶主鼻洪。嫩芽以当菜茹,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

    ⑤《纲目》:"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

    ⑥《本草汇言》:"凉血,祛风,利水。"

    ⑦《本草求原》:"叶及根皮,和营卫,治水湿,止崩下。"

    ⑧《岭南采药录》:"出癍痧。"

    ⑨《现代实用中药》:"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积日不止:楮叶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一小盏。(《圣惠方》)

    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小品方》)

    ③治通身水肿: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④治疝气入囊:五月采穀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洒下。(《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呕逆:炙构叶令香黄,以饮浆半升漫构叶,使水绿色,然后去叶,以木瓜一个,切,纳叶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细细服,渴停。(《子母秘录》)

    ⑥治癣湿痒不可忍:楮叶半斤,细切捣令极烂,敷于癣上。(《圣惠方》)

    ⑦治小便白浊:构叶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

    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穀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圣惠方》)

    ⑨治鱼骨哽咽:楮叶捣汁嚷之。(《十便良方》)

    ⑩治痔瘘肿痛:楮叶半斤,捣烂封之。(《濒湖集简方》)

    ⑾治蝮蛇毒:生麻、楮叶合捣,以水绞去滓渍之。(《千金方》)

    ⑿治坐骨神经痛:穀树叶四两,艾叶二两。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痈疖初起:鲜穀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⒁治外伤出血:鲜构叶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痈疖:取构树叶研粉,加米汤、白糖调敷。治疗初起的痈、蜂窝织炎22例,均获消肿效果。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楮实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苔水花
    ·下一篇:枫寄生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徐春甫张志聪夏季锻炼光脚走路治痔汤起枕散川贝母[图]苍耳子汁川贝杏仁饮溃疡丸Ⅱ号茺蔚子朝天子夏季酷暑宜饮哪些茶秋冬之交,拒绝“老胃病”之...五膈丸十灰散大花素馨花石米石黄连夏季感冒初期忌食西瓜初春多吃葱竹节蓼猪脾朱砂草金黛散鲟鱼针筒线邪蒿金荞麦丝瓜根加味香苏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