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垂柳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垂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Chuí Liǔ

    【别名】柳树、清明柳、吊杨柳、线柳、倒垂柳、青龙须[根名]

    【来源】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以枝、叶、树皮、根皮、须根等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枝、叶夏季采,须根、根皮、树皮四季可采。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叶: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高血压;外用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皮肤搔痒,灭蛆,杀孑孓。

    枝、根皮:白带,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

    须根:风湿拘挛、筋骨疼痛,湿热带下及牙龈肿痛。

    树皮:外用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叶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枝、根皮3~5钱;外用研粉,香油调敷。须根4~8钱,水煎服,泡酒服或炖肉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柳白皮

    《*辞典》

    【出处】《证类本草》

    【拼音名】Liǔ Bái Pí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全年可采。除去栓皮及木质部,取韧皮用。

    【化学成分】含水杨甙及3.10~9.12%鞣质。

    【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参见"柳枝"条。

    【性味】《唐本草》;"枝皮味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②《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

    【附方】

    ①治疟疾及风湿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验方》)

    ③治妇女乳痈妒肿: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④治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古今录验方》)

    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汤火灼成疮:柳皮烧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树皮(烧存性)二钱,枯矾、冰片各一钱。共研细面,吹耳。(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摘录】《*辞典》

    页首↑

    柳根

    《*辞典》

    【出处】《分类本草》

    【拼音名】Liǔ Gēn

    【别名】杨柳须(《天宝本草》),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红龙须(《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分水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青龙须(《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全年可采。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味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治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大肠下血。"

    ③《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④《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疼,汤火,牙痛。"

    ⑤《分类草药性》:"治水肿。"

    ⑥《中医药实验研究》:"治黄水湿疮,痔疮,淋浊茎中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熏或酒煮温熨。

    【附方】

    ①治黄水湿疮:水柳须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中医药实验研宄》)

    ②治耳痛有脓不出,及痈已结聚:柳根细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斗门方》)

    ③治痔疮:水柳须二、三两。水煎滚,加入皮硝三钱,再煎数滚,倾入罐或盆内;另用圆桶一只,将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药气熏入肛内,水冷为止,渣再煎,日熏二次。(《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风火牙痛:水柳须五钱至七钱。猪精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瘿病:柳根三十斤。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酿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血崩:红龙须五钱。甜酒一杯煮服。(《贵州中医验方秘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柳花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Liǔ Huā

    【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图说》:"味甘苦淡,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止血,散瘀。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妇女经闭,齿痛。

    ①《本经》:"主风水,黄疸,面热黑。"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

    ③《品汇精要》:"主齿痛。"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或研末,1~3钱。外用:研末或烧存性撒。

    【附方】

    ①治室女发热经停:柳花五、七钱,紫草一两二钱,升麻九钱,归身七钱半。上为末。每服七钱,葡萄煎汤调下。(《赤水玄珠》)

    ②治走马牙疳:杨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名家论述】《纲目》:"《本经》主治风水黄疸者,柳花也。《别录》主治恶疮,金疮,溃痈,逐脓血;《药性论》止血疗痹者,柳絮及实也。花乃嫩蕊,可捣汁服,子与絮连,难以分别,惟可贴疮、止血、裹痹之用,所谓子汁疗渴者,则连絮浸渍,研汁服之尔。又崔实《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则入药多用絮也。"

    【摘录】《*辞典》

    页首↑

    柳屑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Liǔ Xiè

    【别名】柳蚛屑(《圣惠方》),柳蛀粪(《圣济总录》)。

    【来源】为垂柳蛀孔中的蛀屑。

    【功能主治】《唐本草》:"主风瘙肿痒瘾轸。"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浴或炒热熨敷。

    【附方】

    ①治风瘾疹:柳蚛屑一斤,蒴藋根一斤,黄栌木一斤(锉),盐二合。上药,以水五斗,煎至三斗,去滓。暖室中看冷热,洗浴后,宜避风。(《圣惠方》柳蚛屑浴汤方)

    ②治柔风筋骨疼痛,手脚拳挛:柳蛀粪二升。上一味,甑上炊一饭顷。摊于床上,著旧夹衣,盖衬,令患人卧,时蒸熨所患处。(《圣济总录》)

    ③治湿气腿肿:空心柳树中屑,取出筛细,入锅内炒热,以臭泔水洒湿,又炒,加面少许拌匀。趁热取起,敷腿上,候水出再炒,敷数次。(《慈幼新书》)

    【摘录】《*辞典》

    页首↑

    柳絮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Liǔ Xù

    【别名】柳实(《本经》),柳子(《别录》)。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

    【性味】《本草别说》:"性凉。"

    【功能主治】

    止血,祛湿,溃痈。治吐血,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痈疽脓成胀痛不溃,创伤出血。

    ①《本经》:"主溃痈,逐脓血。"

    ②《别录》:"主痂疥,恶疮,金疮。""子:汁疗渴。"

    ③陶弘景:"贴灸疮。"

    ④《药性论》:"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或浸汁。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搽。

    【附方】

    ①治吐血:柳絮,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经效良方》柳絮散)

    ②治金疮血出不止:柳絮封之。(《千金方》)

    ③治一切恶毒,脓血胀痛不溃化:柳絮敷上,脓泄毒减。(《外科撮要》)

    ④治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柳絮(捣末)、腻粉。上二味等分,研匀,油调涂之。(《圣济总录》柳絮散)

    【摘录】《*辞典》

    页首↑

    柳叶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Liǔ Yè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春,夏采收。

    【化学成分】含4.93%鞣质(干重)。每公斤鲜柳叶含碘10毫克,高于一般食物数千倍。

    【性味】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柳头(枝梢嫩叶)味苦,性凉,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柳头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治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

    ①《别录》:"疗心腹内血,止痛。"

    ②陶弘景:"疗漆疮。"

    ③《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

    ④《纲目》:"疗白浊,解丹毒。"

    ⑤《本草再新》:"柳头平肝,发(散)热,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附方】

    ①治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濒湖集简方》)

    ②治下痢后成腌鱼水,险症也:柳叶煎汤(服)下,如止,可救。起病不多日下腌鱼水,年少者方可治,老者难治。(《慈惠小编》)

    ③治小儿丹,烦:柳叶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搨洗赤处,日七、八度。(《子母秘录》)

    ④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煮柳叶若皮,洗之;亦可纳少盐。此又疗面上疮。(《肘后方》)

    ⑤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圣惠方》)

    ⑥治疖肿、乳腺炎: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至糖浆状,备用外敷。(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柳叶膏)

    【临床应用】

    ①治疗炎症感染

    用柳树嫩枝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毫升,小儿酌减。临床观察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疖肿、膀胱炎、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种炎症共120例,结果治愈107例,占89.1%。

    用鲜柳叶熬膏外敷创面,每天换药1次,对疖肿已溃者有治疗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参见"柳枝"条。

    ⑧治疗高血压病

    鲜柳叶0.5斤,加水煎成100毫升,2次分服。6天为一疗程。观察38例,经一疗程后,28例降至正常,8例有所下降(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但未恢复正常,2例无变化。降至正常的28例中,19例经半个月观察,其中13例疗效巩固。半数以上病例的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夜尿、口干等有明显减轻。胸透复查22例,原来主动脉弓纤曲延长的6例中有5例恢复正常。眼底复查13例,部分有所改善。服药后有2例党上腹不适,2例出现荨麻疹,乃中止治疗。

    ④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将柳叶制成糖衣片(每片相当于生药2克)内服,开始每日8~10片,2~3次分服,连服3~4周;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服至痊愈。儿童剂量酌减。54例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后,有34例获得好转:颈围缩小1厘米,肿大降低Ⅰ度或Ⅰ度以上,自觉症状好转。未见副作用。据测定,柳叶含有丰富的碘,每公斤鲜品达10000微克。单味片剂以对弥漫型轻度病例效果较为明显;如配合海带或黄药子,白药子制成复方片剂,则疗效有所提高。

    【摘录】《*辞典》

    页首↑

    柳枝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iǔ Zhī

    【别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源形态】

    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化学成分】木质部含水杨甙。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

    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附方】

    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

    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垂柳"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肥皂荚
    ·下一篇:乳香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岐伯温病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药膳方...小一把抓分水丹引血归经汤入冬防流行性出血热起痿汤秋季支气管炎患者忌多食龙眼...马齿苋[图]春季小儿高热阴伤风者忌多食...丹砂茯神丸胆星天竺丸溃疡丸Ⅱ号香果脂木棉白毛蛇含羞草养荣壮肾汤芎黄散八节毛定惊四物汤大红青菜毛蒌春季忌用菠菜来补铁春季儿童忌多吃菠菜春季宜吃树上佳蔬猪肚皂角刺石花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