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Bǎi Shù
【别名】柏、香扁柏
【来源】柏科柏属植物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Chamaecyparis funebris (Endl.) Franco],以种子、叶和树脂等入药。
【性味】
子:甘、辛、微苦,平。
叶:苦、辛,温。
树脂:淡、涩,平。
【功能主治】
子:祛风清热,安神,止血。用于发热烦躁,小儿高热,吐血。
叶:止血生肌。外用治外伤出血。
树脂:解发热,燥湿,镇痛。用于发热头痛,白带;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种子、树脂3~5钱;叶、树脂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调麻油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Bǎi Shù Yè
【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叶。全年可采,剪取枝叶,阴干。
【源形态】
柏木,又名:香柏(《三辅旧事》),香扁柏、垂丝柏、扫帚柏、白木树、密密松、扁柏、垂柏、柏青树、宋柏。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直径可达1米。树皮平滑,灰褐色,枝条下垂。叶鳞片状,交互对生,紧贴枝上,呈卵状三角形,生于幼树或老树壮枝上的呈线形或锥形,3或4枚轮生而广展,先端长尖稍开展。花小,单性,同株,顶生;雄花序黄色,对生成椭圆形,雄蕊通常8。球果木质,球形,具短柄,直径8~12毫米,褐色,鳞片8,盾状,镊合状排列,背面有短尖的小凸体,每鳞片具种子3。种子卵形,稍有翅。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庙宇等处常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枝叶呈树枝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紧密贴生于小枝上,但在较大的枝上,叶尖不紧贴而成刺状突出;叶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小枝棕褐色。质脆,易断。气淡,味涩。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苦涩。"
②《重庆草药》:"味苦辛,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吐血,血痢,痔疮,烫伤。
①《分类草药性》:"和血。治肠风痔肿,痢疾,吐血;兼涂小儿肥疮。"
②《重庆草药》:"止血生肌,治刀伤。"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咳血,心气痛,筋缩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吐血:柏树子、柏树叶。打粉,兑酒吃,每次四钱。
②治小儿肥疮:柏树嫩叶打粉(或煅打粉),调油涂(洗净后涂)。
③治刀伤:柏树嫩叶,嚼烂敷。(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④治蛇伤(目光复视):柏树叶二两,香附全草二两。米泔水煎洗伤口。(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烫伤:柏叶捣汁搽。(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Bǎi Shù Guǒ
【别名】柏树子(《分类草药性》),香柏树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实。8~10月,果实长大而未裂开时采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柏树叶"条。
【性味】
苦涩,平。
①《分类草药性》:"苦涩。"
②《重庆草药》:"味甘辛微苦,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安神,凉血,止血。治感冒头痛发热,胃痛,烦躁,吐血。
①《分类草药性》:"安神除烦。"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寒感冒、胃痛及虚弱吐血。"
③《重庆草药》:"解风邪,安神,止血。治血热烦躁,小儿寒热高烧,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附方】
①治风湿感冒头痛;胃疼:柏树果二至三枚。打碎和酒吞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吐血:柏树果研末和甜酒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Bǎi Shù Yóu
【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砍断树干,待树脂渗出凝结后,7~8月间采。
【性味】
①《草木便方》:"甘,平。"
②《重庆草药》:"淡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生肌,治风热头痛,白带,淋浊,痈疽疮疡,刀伤出血。
①《草木便方》:"除风毒,生肌。治痈疽疮疡,刀斧损伤。"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收敛精气。"
③《重庆草药》:"解风热,调气镇痛。治风热头痛,白带淋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撒。
【附方】治胸口痛:柏树油一钱,柏子二钱,鱼鳅串三钱;捣烂泡开水服。(《重庆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