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干姜[图]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干姜干姜

    干姜

    《中国药典》

    【拼音名】Gàn Jiānɡ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1)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辛、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姜流浸膏。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干姜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Gān Jiānɡ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源形态】形态详"生姜"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

    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功能主治】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附方】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㈠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㈡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⒁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干姜[图]"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三棱[图]
    ·下一篇:炮姜[图]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万全将成慢脾风伤寒兼脑膜炎夏季老年人锻炼宜清幽诃子皮散牛蒡子散七物升麻丸消炎利胆茶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秋季服用各种酶制剂忌与核桃...连翘青风藤斑蝥八月炸[图]三加冬季药膳炖品三款推气散龙船花毛茎马兰黑神散顺经两安汤春末夏初忌食用未腌透的香椿...黄芪通痹汤鹰骨岩败酱细果角茴香芜菁乌蔹莓石鲫当归芍药散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