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荞麦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荞麦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Qiáo Mài

    【别名】花麦、三角麦

    【来源】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种子、茎、叶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甘、平,寒。

    【功能主治】

    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荞麦

    《*辞典》

    【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Qiáo Mài

    【别名】乌麦、荍麦(《日用本草》),花荞、甜养(《纲目》),荞子(《草木便方》)。

    【来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源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

    【性味】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①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附方】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名家论述】

    ①《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③《随息居饮食谱》:"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摘录】《*辞典》

    页首↑

    荞麦秸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Qiáo Mài Jiē

    【来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茎叶。

    【化学成分】

    全草含芸香甙、槲皮素、咖啡酸。尚含对光敏感物质。

    籽苗含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肥皂草素、芸香甙、槲皮素、矢车菊素、花白甙等黄酮类。

    【药理作用】芸香甙有维生素P样活性。从植物各部分提得的芸香甙制剂在体外有杀肠道圆虫的作用。根中并无蒽醌。整个植物特别是花,含红色莹光色素(与贯叶连翘素相似),动物食后,可产生对光敏感症(名荞麦病),即在缺乏色素之部位如耳、鼻、爪、尾等处发炎、肿胀;还可发生结合膜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动物兴奋不安甚至惊厥,有时有肠道、尿路之刺激症状。一般以羊、猪多见,马、牛较少见。对某些人亦可产生过敏的各种症状,如皮炎。荞麦对皮肤亦可产生某些刺激。

    【性味】《医林纂要》:"酸,寒。"

    【功能主治】

    治噎食,痈肿;并能止血,蚀恶肉。

    ①《食性本草》:"叶作茹食,下气,利耳目。"

    ②《医林纂要》:"叶,滑肠下气。"

    ③《中国药植图鉴》:"茎、叶应用于毛细血管脆弱性的高血压病,可以预防脑出血,及因毛细血管脆弱所诱致的种种出血症和非结核性所引起的肺出血;又能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注意】

    ①《千金·食治》:"荞麦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

    ②《食性本草》:"叶多食则微泄。"

    【附方】

    ①治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服半钱。(《海上方》)

    ②治深部痈肿:荞麦全草一两,打汁,用陈酒冲服,药渣外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③烂痈疽,蚀恶肉,去靥痣:荞麦秸烧灰淋汁,取碱熬干,同石灰等分,密收(点患处)。(《纲目》)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荞麦"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草鞋青
    ·下一篇:荔枝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老慢支”患者过冬宜加强耐...野蘑菇温病兼呕吐平肝健脾方女贞子[图]枇杷叶胡麻仁龙牙楤木茅膏菜菊叶三七夏季瘦身吃西红柿升麻补胃汤养血润肠煎山腊梅夏季四种常见疾病夏季老年人防心脏病宜晨嚼生...千只眼六月寒太白丽参南天仙子黑圣散四川丸皮肤晒伤后的紧急救护猪胆粉珍珠山沉香燕麦灵万寿菊天山花楸高山瓦韦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