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蔷薇花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蔷薇花

    《*辞典》

    【出处】《医林纂要》

    【拼音名】Qiánɡ Wēi Huā

    【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源形态】

    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

    落叶小灌木,高达2米。茎、枝多尖刺,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被柔毛;托叶极明显,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边缘篦状深裂。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绒毛;花瓣5片,心脏形或广倒卵形,凹头;雄蕊多数;花柱无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花含黄芪甙,又含挥发油0.02~0.03%左右。

    【性味】

    甘,凉。

    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功能主治】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

    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附方】

    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参见"小金樱"条。

    【摘录】《*辞典》

    页首↑

    蔷薇根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Qiánɡ Wēi Gē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全年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根含委陵菜酸。根皮含鞣质23.3%。鲜叶含维生素C_61.6毫克%。

    【性味】

    苦涩,凉。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涩,冷,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性平。"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治肺痈,消渴,痢疾,关节炎,瘫痪,吐、衄、便血,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

    ①《别录》;"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癞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

    ②《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虫肚痛。"

    ③《纲目》:"除风热湿热,缩小便,止消渴。"

    ④《纲目拾遗》:"治肺痈吐脓痰,酒煎服。"

    ⑤《浙江民间草药》:"活血调经,清下焦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钱。外用:捣敷或煎汤含漱。

    【附方】

    ①治关节炎,半身瘫痪,月经不调,小便失禁,白带,口腔糜烂:野蔷薇根五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小儿遗尿,老人尿频,妇女月经过多:鲜蔷薇根一两。炖瘦猪肉吃。

    ③治习惯性鼻衄:蔷薇根皮二两。炖母鸡服。每周一次,连服三周。

    ④治夏天热疖:鲜蔷薇根三两。煎水代茶。(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烫伤(未破者):倒钩刺根、斑鸠毛各等量。煨水洗伤处。

    ⑥治跌打劳伤:倒钩刺根一两。煨水成浓汁,兑酒服。

    ⑦治吐血或痔疮出血:倒钩刺根一两。煨水服。(⑤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蔷薇露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Qiánɡ Wēi Lù

    【别名】阿刺吉(《群芳谱》),蔷薇花露(《新本草备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花的蒸馏液。

    【功能主治】

    ①《群芳谱》:"能疗人心疾。"

    ②《纲目拾遗》:"温中达表,解散风邪。""散胸膈郁气。"

    ③《现代实用中药》:"治口疮及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服,1~2两。

    【摘录】《*辞典》

    页首↑

    蔷薇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Qiánɡ Wēi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叶。

    【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敷,生肌收口。"

    【附方】

    ①治下疳疮:黄蔷薇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极细末,洗净敷上。(《摄生众妙方》)

    ②治痈疽脓成不溃:蔷薇叶,晒干研末,蜂蜜和醋调敷,露出疮顶,自溃。(《江西中医药》(12):59,1957)

    【摘录】《*辞典》

    页首↑

    蔷薇枝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Qiánɡ Wēi Zhī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茎。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妇人秃发,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之。"

    【摘录】《*辞典》

    页首↑

    营实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Yínɡ Shí

    【别名】蔷薇子(陶弘景),野蔷薇子(《东医宝鉴》),石珊瑚(《纲目拾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果实。8~9月采收,以半青半红未成熟之果实为佳,采得后阴干,密贮,勿泄气。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蔷薇花"条。

    【性状】干燥果实呈卵圆形,长约6~8毫米,具果柄,顶端有宿存花托之裂片。果实外皮红褐色,内为肥厚肉质果皮。种子黄褐色,果肉与种子间有白毛,果肉味甜酸。以个大、均匀、肉厚、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蔷薇甙或芸香甙,脂肪油(内含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果皮含番茄烃、α-胡萝卜素。

    【性味】

    酸,凉。

    ①《本经》:"味酸,温。"

    ②《别录》: "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

    【归经】《纲目》:"入阳明经。"

    【功能主治】

    利水除热,活血解毒。治水肿,脚气,疮毒痈肿,小便不利,经期腹痛。

    ①《本经》:"主痈疽,恶疮结肉。跌(趺?)筋败疮,热气、阴蚀不瘳。利关节。"

    ②《药性论》:"治头疮白秃,主五脏客热。"

    ③《纲目》:"治上焦有热好瞑。"

    ④《本草汇言》:"凉血解毒。"

    ⑤《纲目拾遗》:"治产后软瘫。"

    ⑥《现代实用中药》:"除风湿。对于浮种、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脚气肿满、霉疮结痂、癣疮等皮肤病而致肿满喘咳、二便不通,心腹胀闷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壮实体质之肾脏炎,脚气、浮肿:营实(研碎)一钱,苞谷须二钱,接骨木花二钱,薏苡仁二钱,甘草一钱。煎服。(《本草推陈》)

    ②治血热痈肿及热疹暑毒,流连不已:营实子(炒燥、研)二两,金银花三两。晒干浸酒饮。(《千金方》)

    ③治眼热目暗:地肤子、枇杷子、营实各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侯,以温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月经不调,经期腹痛:鲜蔷薇成熟果实三至四两。煎汁,冲红糖、黄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蔷薇花"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枪刀菜根
    ·下一篇:乔木紫珠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三叶青[图]木香调气散鬼毛针何首乌散牛黄散出嫁二载,月事犹未见,身体...山豆根[图]白果丹砂镇心丸大便下血证脑充血头疼独一味夏季多吃富水蔬菜地桃花桃儿七增损泽兰丸秋季养生不能“饥餐渴饮”五虎汤龙眼根春季儿童忌多吃春笋健身新概念十八种食品点亮你健康生命肺病兼股骨头坏死治验猪蓼子草雪茶松油水苏水葫芦七心叶兔耳风石羊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