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菱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菱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Línɡ

    【别名】菱角、水菱角、风菱

    【来源】

    菱科菱属植物乌菱Trapa bicornis Osbeck,以果壳、果柄、果、茎及叶柄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末采集,除果鲜用外,其余分别晒干。

    同属植物野菱(四角野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也做菱角入药;还有菱Trapa bispinosa Roxb;格菱Trapa natans L. var. komarovii V. Vassil。

    【性味】甘、涩,平。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痢,抗癌。用于胃溃疡,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宫颈癌。

    菱柄外用治皮肤多发性疣赘;菱壳烧灰外用治黄水疮,痔疮。

    【用法用量】1~1.5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菱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Línɡ

    【别名】蕨攗(《尔雅》),水栗(《风俗通》),芰(《尔雅》郭璞注),芰实(《别录》),菱角(《周礼义疏》),水菱(《品汇精要》),蔆、沙角(《纲目》)。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8~9月采收。

    【源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厘米,宽2~4.5厘米,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脱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厘米,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膨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

    【化学成分】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

    【药理作用】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筛选试验中,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孟诜:"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甘淡,性平,微苦涩。"

    ④《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

    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

    ①《别录》:"主安中补脏。"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③《滇南本草图说》:"醒脾,解酒,缓中。"

    ④《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煮熟。

    【注意】《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备注】尚有一种乌菱(《纲目》),果实具两角,平展,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直径4~6厘米。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摘录】《*辞典》

    页首↑

    菱蒂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Línɡ Dì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柄。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治疣子(俗名饭僖),用鲜水菱蒂搽一、二次即自落。"

    ②《本草推陈》:"治胃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1.5两。外用:擦拭或捣汁搽。

    【临床应用】治疗皮肤疣:取鲜菱蒂在患部不断擦拭,每次约2分钟,每天6~8次。治疗青年扁平疣56例,全部治愈;寻常疣18例,17例治愈,1例无效;尖锐湿疣3例,2例治愈,1例无效;传染性软疣5例,4例治愈(中有1例复发),1例无效。有效病例一般在15天左右皮损完全脱落。

    【摘录】《*辞典》

    页首↑

    菱粉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Línɡ Fěn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肉,捣汁澄出的淀粉。

    【化学成分】含直链淀粉15%。

    【功能主治】

    ①朱权:"补中。"

    ②《纲目拾遗》:"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行水,去暑,解毒。"

    【摘录】《*辞典》

    页首↑

    菱茎

    《*辞典》

    【出处】《本草推陈》

    【拼音名】Línɡ Jīnɡ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茎。夏季开花时采收。

    【性味】甘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胃溃疡及多发性疣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1.5两。外用:捣烂敷、擦。

    【摘录】《*辞典》

    页首↑

    菱壳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Línɡ Ké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功能主治】

    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

    ①《滇南本草》:"烧灰为末,调菜油搽痔疮。"

    ②《纲目》:"止泄痢。"

    ③《纲目拾遗》:"治头面黄水疮。"

    ④《本草推陈》:"止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张氏必验方》)

    ②治头面黄水疮:隔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

    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黄贩翁《医抄》)

    ④治指生天蛇:风菱角,灯火上烧灰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未溃者即散,已溃者止痛。(《医宗汇编》)

    【摘录】《*辞典》

    页首↑

    菱叶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Línɡ Yè

    【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叶。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搽小儿走马疳。"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小儿头疮及增强视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1.5钱。外用:研末调敷。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菱"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排草香
    ·下一篇:黄山药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蛇床子钱乙夜明砂桂枝加当归汤温病兼虚热梓树紫草茸加减地黄汤方冬季护肤食用哪些食物薤白粥栝楼根汤绿豆花春季宜气补芎归补中汤升举大补汤团参散小儿一捻金夏季早晨空腹忌喝茶见血封口牛马藤吃菠萝如何防过敏盛夏季节 贪凉有道答章××代友问病案...论胃气不降治法柚薏苡仁羊须厓花子水莲沙鼠曲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