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uánɡ Yánɡ
【别名】瓜子黄杨、千年矮、乌龙木
【来源】黄杨科黄杨属植物黄杨Buxus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var. sinica Rehd. et Wils.,以根、叶入药。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3~4钱,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Huánɡ Yánɡ Mù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全年可采,晒干。
【源形态】
黄杨(《酉阳杂俎》),又名:山黄杨(《履巉岩本草,),千年矮、小黄插(《分类草药性》),百日红、万年青、豆板黄杨、瓜子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树皮灰色,栓皮成有规则的剥裂,茎枝均呈四棱,小枝和冬芽的外鳞有短毛。叶对生,革质,圆形或倒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通常中部以上较宽,先端稍凹,基部狭楔形,长1~3厘米,宽7~15毫米,下面中脉的基部和叶柄微有细毛。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腋生;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萼片6,排成2列;雄花的萼片4,有退化子房与萼片等长。蒴果圆球形,由3心皮组成,沿室背三瓣裂,成熟时黑色,径约1厘米。花期4月。果熟期7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和多石的地方。分布山东、陕西、甘肃、江苏、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地,现各省均有栽培作观赏用。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理气,止痛。治风湿疼痛,胸腹气胀,牙痛,疝痛,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风湿,头痛,九种气痛,红白痢。"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牙痛,气痛,庙痛,胸腹气胀,跌打损伤,妇人难产,及暑月疖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附方】治跌打损伤:㈠黄杨木泡酒服。(《四川中药志》)㈡黄杨木干枝叶一两,青石蚕(水龙骨)四至五钱,嫩竹叶、厚朴各三至四钱。水煎,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备注】同属植物细叶黄杨,又名雀舌黄杨,分布山东、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贵州。亦同等使用。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Huánɡ Yánɡ Gēn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
【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目赤肿痛,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
①治筋骨痛:黄杨根五钱至一两,煎酒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目赤肿痛:细叶黄杨根一两,水煎,冲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
③治吐血:细叶黄杨根煎汁,童便冲服。
④治声哑及腰痛:细叶黄杨根煎汁服。(②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Huánɡ Yánɡ Mù Yè
【别名】黄杨脑(《丹溪心法》)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嫩叶。
【化学成分】叶含黄杨碱E、黄杨醇碱E、环朝鲜黄杨碱B、环锦熟黄杨碱D、黄杨批碱、黄杨叨碱等。
【功能主治】《纲目》:"治妇人产难。暑疖,捣烂涂之。"
【附方】束胎易产:大腹皮三钱,人参,陈皮各半钱,白术、芍药各一钱,甘草(炙)二钱,紫苏茎叶半钱,归身尾一钱。上作一服,入青葱五叶,黄杨脑七个,以水煎,食后服。于八、九个月服十数帖。(《丹溪心法》达生散)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履巉岩本草》
【拼音名】Huánɡ Yánɡ Zǐ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果实。
【性味】《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功能主治】《履巉岩本草》:"善治暑中伏热,面上生疖,可取子捣烂贴之。"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