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uánɡ Gě Shù
【别名】大叶榕、马尾榕、雀树、黄桷树
【来源】桑科榕属植物黄葛树Ficus lacor Ham.,以根、叶入药。
【性味】
根:微辛,凉。
叶:涩,平。
【功能主治】
根: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叶: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5~8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草木便方》
【拼音名】Huánɡ Jué Yè
【别名】大榕叶(《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叶。
【源形态】
黄葛树(《边州闻见录》),又名:嘉树(《峨嵋县志》),万年阴、婆罗树(《生草药性备要》),榕树(《草木便方》)。
落叶大乔木,高15~26米,全株无毛。树皮深灰色,新枝绿色,稍呈三角形。叶互生,矩圆形,长10~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浑圆,全缘,侧脉7~10对:叶柄长2.5~5厘米;托叶技针形,长约1厘米,早落。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3~4个簇生于老枝上,近球形,无梗,直径5~8毫米,带白色,有红晕与红色小斑点,熟时黄色;基生苞片3;雄花、瘿花、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中;雄花花被片3,雄蕊1;瘿花及雌花花被片4。瘦果微有皱纹。花期5~6月。
【生境分布】多生长在疏林及溪边;或栽培。分布长江流域以至南部各地。
【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续筋骨。治筋骨疼痛,风眼流泪,皮肤瘙痒。
①《生草药性备要》:"除骨内风,又能续骨。"
②《本草求原》:"续筋骨,止痛,消瘀,去骨内风。"
③《草木便方》:"贴臁疮。"
④《重庆草药》:"煎水熏洗风眼流泪,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远年骨痛:取大榕叶蒸醋,送饭常食。(《生草药性备要》)
②续骨:大榕叶捣敷。(《岭南采药录》)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草木便方》
【拼音名】Huánɡ Jué Gēn
【别名】黄葛根(《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以8~9月采者为佳。
【性味】
①《草木便方》:"苦酸,温。"
②《重庆草药》:"味苦涩,性热,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通络,消肿。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肿满,跌打损伤,疥癣
①《纲目拾遗》:"治疥癣,根皮煎汤浴之。"
②《草木便方》:"祛风,除湿,消肿满。治四肢顽痹,麻(木)不仁,半身不遂。"
③《分类草药性》:"杀虫,退火。治跌打损伤,小儿疝气。"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经络,利关节,除寒湿。治筋骨疼痛。"
⑤《重庆草药》:"治痨伤,腰背酸痛,湿肿,虚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草木便方》
【拼音名】Huánɡ Jué Jiānɡ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汁液。
【功能主治】
①《草木便方》:"治疥癞,血风癣。"
②《重庆草药》:"治腮腺炎。"
【用法用量】外用:搽擦或涂靛青布上贴患处。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草木便方》
【拼音名】Huánɡ Jué Pí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树皮。
【性味】《草木便方》:"苦酸,温。"
【功能主治】
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癣疮。
①《居易录》:"愈癣。"
②《草木便方》:"祛风,除湿,消肿满。治四肢顽痹,麻(木)不仁,半身不遂。"
③《中国药植志》:"发汗发表。"
④《重庆草药》:"煎水服治吐血,煎水洗治初生儿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现黄,高热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
【附方】治风湿痛:黄桷树皮、阎王刺根、酸汤根、铁篱笆根各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Huánɡ Jué Shù Gēn Gē Dɑ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根部由寄生虫所形成的虫瘿。
【功能主治】《重庆草药》:"泡酒服,治背脊痛,劳伤腰痛。"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Huánɡ Lónɡ Xū
【别名】红龙须(《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气根。
【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湿,性热,无毒。"
【功能主治】《重庆草药》:"行气,除风,除寒,除湿。治风湿麻木,筋骨痛,跌打损伤,痨伤腰背酸痛,湿肿,虚弱,外伤痨伤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