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Mù Tiān Liǎo
【别名】天蓼(《药性论》),藤天蓼(《本草拾遗》),天蓼木(《圣惠方》),含水藤(《中国树木分类学》),葛枣、葛枣猕猴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马枣子(《东北药植志》)。
【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木天蓼的枝叶。
【源形态】落叶缠绕藤本,高达5米。老枝无毛,有灰白色小皮孔;髓大,白色,实心。叶互生;膜质,上半部或全部变白或黄色;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4~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有毛;叶柄细弱,有时微有刺毛。雌雄异株;花通常单一,稀为3花,腋生,较大,径达2.5厘米,白色而芳香;萼片5,卵状椭圆形;花瓣5,倒卵形;雄花的子房无花柱,雄蕊多数;雌花有梗,独生,雌蕊1,柱头多裂,子房光滑,瓶状。浆果黄色,熟时变橘红色,卵圆形,长约3厘米,宽约1.3厘米,先端喙状;种子多数,淡褐色。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喜生于深山林缘及山麓、河岸等处灌丛中。分布东北、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等地。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温,有小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大风癞疾,癥积,气痢风劳。
《唐本草》:"主癥结积聚,风劳虚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研末或酿酒。
【附方】
①治大风疾:天蓼(刮去粗皮,碎锉)四两。以水一斗,煎取一升,去滓,将汁煮糯米为粥,空心食之。如病在膈上即吐出,在中膈即汗出,在膈下即转出,宜避外风。(天蓼粥)
②治白癫风:天麻一斤,天蓼木三斤。上药,锉如大豆粒,用水三斗,入银锅或石锅中,煎至一斗二升,滤去滓,却于慢火上,煎如稀饧,每于食前,用荆芥、薄荷酒调下半匙。(天麻煎)
③治气痢久不止:预采木蓼曝干,用时拇罗为末,食前,粥饮调下一钱。
④补五劳,祛风益气:天蓼木十斤(锉),秫米一硕,细曲十斤(捣碎),黑豆二斗。上以水三硕,先煮天蓼木取汁一硕,去滓,其秫米,黑豆一处净淘,蒸熟放冷,以药汁都拌和令匀,入不津瓮中密封,三七日开,温饮一盏,日再为良。(天蓼木酒)(选方出《圣惠方》)
【备注】本植物的根(木天蓼根)、有虫瘿的果实(木天蓼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Mù Tiān Liǎo Zǐ
【来源】为猕猴槐科植物木天蓼的带有虫瘿的果实。
【性味】
①《药性论》:"味苦辛,微热,无毒。"
②《现代实用中药》:"味酸涩微辛。"
【功能主治】
治中风口面歪斜,疝气,痃癖。
①《药性论》:"治中贼风,口面歪斜,主冷痃癖气块,女子虚劳。"
②《本草图经》:"治诸冷气。"
③《现代实用中药》:"有温暖身体之效,用于腰痛疝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作散剂。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ù Tiān Liǎo Gēn
【来源】猕猴桃科植物木天蓼的根。
【功能主治】
①《普济方》:"治风虫牙痛,捣丸塞之,连易四、五次,勿咽汁。"
②《湖南药物志》:"治腰痛。木天蓼根一两,水煎服。"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Gě Zǎo
【别名】葛枣子、金莲枝、含水藤、木天蓼、该他利[朝名]
【来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葛枣Actinidia polygama (Sieb. et Zucc.)Miq.,以带虫瘿的果实入药。秋季采集,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用于腰痛,疝痛。
【用法用量】1~2钱。水煎服,日服2次。
【备注】(1)葛枣醇为利尿强心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