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大枣[图]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大枣大枣

    大枣

    《中国药典》

    【拼音名】Dà Zǎo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其根、树皮亦入药,随时可采。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浸泡10分钟,超声处理约10分钟,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晾干,加乙醚20ml,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约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破开或去核。

    【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用法用量】6~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大枣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Dà Zǎo

    【别名】枣、红枣、枣子

    【来源】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树皮亦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根、树皮,随时可采。

    【性味】

    果:甘,温。

    树皮:苦、涩,温。

    根:甘,温。

    【功能主治】

    果(大枣):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

    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用法用量】果、树皮、根均为2~3钱。枣树皮经提取后,制成枣树皮消炎片,每次服1~2片,每日服2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大枣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 Zǎo

    【别名】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源形态】

    枣(《诗经》),又名:刺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平滑无毛,具成对的针刺,直伸或钩曲,幼枝纤弱而簇生,颇似羽状复叶。成"之"字形曲折。单叶互生;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有卵形,长2~6厘米,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歪斜,边缘具细锯齿,3主脉自基部发出,侧脉明显。花小形,成短聚伞花序,丛生于叶腋,黄绿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状,下部连成筒状,绿色;花瓣5;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于花盘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长1.5~5厘米,熟时深红色,果肉味甜,核两端锐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大枣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枣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环磷腺苷(cAMP)、环磷乌苷(cGMP)等。

    【性味】

    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热,无毒。"

    ③孟诜:"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脾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

    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

    ⑦《珍珠囊》:"温胃。"

    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①《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②《本草经巯》:"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

    ③《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

    ④《髓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疸、肿胀并忌之。"

    【附方】

    ①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益脾饼)

    ②治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头翅)入内喂热,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纲目》)

    ③补气:大南枣十枚,蒸软去核,配人参一钱,布包,藏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收贮用之。(《醒园录》枣参丸)

    ④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大枣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济总录》补益大枣粥)

    ⑤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大枣十枚,甘草三两,小麦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⑥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干枣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盂诜《必效方》)

    ⑦治悬饮: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日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之后,糜粥自养。(《金匮要略》十枣汤)

    ⑧治虚劳烦闷不得眠:大枣二十枚,葱白七茎。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顿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并妄行:红枣(和核烧存性)、百药煎(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乌梅一个,枣二个,杏仁七个。一处捣,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红枣,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为止。一般每人约需红枣一至二斤。(《上海中医药》(4):22,1962)

    ⑿治走马牙疳:枣(去核、包信石,烧)、黄柏。同为末,布患处。(《海上方》)

    ⒀治诸疮久不瘥: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风沿烂眼:大黑枣二十个(去核),明矾末五分,和枣肉捣成膏,湿纸包,火内煨二刻,取出,去纸,水二碗,将枣膏煎汤,去渣,将汤洗眼。(《本草汇言》眼科方)

    【临床应用】

    ①预防输血反应

    输血前15~30分钟服红枣汤(红枣20枚,地肤子、炒荆芥各3钱)。据46人次观察,无反应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现Ⅲ°反应。但对激素未能防止反应的病例,红枣汤似亦无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 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红枣花生汤(红枣、花生、冰糖各1两,先煎花生,后加红枣冰糖)1剂,30天为一疗程,观察12例均有效。但对合并胆道感染、风湿活动合并心肌炎的病人,应再配合清热利胆或祛风湿的药物。

    【备注】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摘录】《*辞典》

    页首↑

    枣核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Zǎo Hé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果核。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性味】《纲目》:"燔之,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胫疮,走马牙疳。

    ①《别录》:"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

    ②《纲目》:"核,烧、研,掺胫疮良。"

    【附方】

    ①治走马牙疳:陈年南枣核,,娆灰研求掺之。(王坫桂《不药良方》)

    ②治跟疾红线锁目:取南枣核二十一粒,将核截两端去仁净,以铜绿塞孔中,仍将枣核合上,以纸封贴,一起放炉中烧红取出,以碗盖存性。每日只用七个,研极细末,谓乳汁抹三日。(《纲目拾遗》)

    【摘录】《*辞典》

    页首↑

    枣树根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Zǎo Shù Gēn

    【别名】枣根(《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根。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治关节酸痛,胃痛,吐血,血崩,月经不调,风疹,丹毒。

    ①《千金方》:"治小儿火丹,初从足趺起,正赤色者,煮汁沐浴五、六度。"

    ②《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调经种子。"

    ③《四川中药志》:"下乳,清热,调经。治湿气及小儿风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荨麻疹(风丹):枣子根同樟树皮煎水洗浴,日二次。(《四川中药志》)

    ②治关节酸痛:枣树根一两,五加皮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胃痛:鲜枣树根二两,猪舌头一个。炖熟吃。(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枣树皮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Zǎo Shù Pí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皮,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药理作用】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但如腹腔注射,则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性味】性温,无毒。(《中药通报》2(3):122,1956)

    【功能主治】

    收敛止泻,祛痰,镇咳,消炎,止血。治痢疾,肠炎,慢性气管炎,目昏不明,烧烫伤,外伤出血。

    ①《纲目》:"洗目,昏者变明。"

    ②收敛,止血,去湿。治腹泻,刀伤。(《中药通报》2(3):122,1956)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0.5~1钱。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撒。

    【附方】

    ①治目昏不明:枣树皮、老桑树皮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纲目》)

    ②治腹泄:枣树皮一束,炒焦为末。车前子三钱煎汤送下,早晚各服五分,饭前服。(《中药通报》2(3):122,1956)。

    ③治菌痢、肠炎:老枣树皮,除去泥垢,研成细粉。每次冲服三分,每天三次。(《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刀伤:枣树皮三钱,当归一钱。各炒为极细末,瓶装备用。如遇刀伤,流血不止,以此药粉干撒患处,结痂牢固,不易感染。(《中药通报》2(3):122,1956)

    ⑤治烧烫伤:枣树皮,烘干研粉,加倍量的50~60%酒精浸泡24小时,过滤。滤液每100毫升加樟脑5克,蟾酥2.5克。用时喷雾于伤面,或用棉球轻轻擦拭。(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

    取老枣树皮洗净晒干研粉,每次冲服3分,每日3次,儿童酌减。大部分患者服药1~3天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腹痛消失,2~6天临床痊愈。初步观察,枣树皮粉不仅有收敛止泻作用,还有类似消炎药或抗菌素的功能。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枣树皮制成提纯枣树片(每片150毫克,相当于生药3克),每次1片,日服2次;或用枣树皮研粉制成生药片,每次1克,日服3次。据3、4月份以后用药的686例的临床观察,近期总有效率为84.6%,其中提纯枣树片组253例,总有效率达92.4%。服药后一般痰量减少,由浓变稀,咳嗽减轻;多数病人食欲增加,睡眠好。服生药片患者多数有口干感,少数有胃脘胀闷、鼻衄、便秘等不良反应。另外,曾用枣树皮提取物与猪胆汁配伍制成复方枣树片,于发病高峰的秋冬期间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27例,结果有效率为73.2%,虽较枣树片为低,但与用药时期不同有关。

    ③治疗感染创面

    用枣树皮粉加香油、黄蜡制成软膏外涂。有收敛、消炎、止痛、止痒等作用。经过治疗的创面肉芽新鲜,上皮生长良好。

    【摘录】《*辞典》

    页首↑

    枣叶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Zǎo Y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叶片。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化学成分】

    叶含蜡醇、原阿片碱和小檗碱,总量0.2%。

    同属植物Ziziphus vulgaris叶中含有能使味蕾在短暂时间内完全麻醉的成分,干叶存放2年后这种成分的效力不减,但叶对畜类无毒。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温,无毒。"

    ②《纲目》:"甘,温,微毒。"

    【功能主治】

    治小儿时气发热,疮疖。

    ①《别录》:"揩热疿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煎汤浴。和葛粉褒疿子佳及治热瘤。"

    ③《本草求原》:"洗疳、痔、疗、烂脚、结毒。枝熬膏消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小儿时气以后,热气不歇:枣叶一握(切),麻黄一两(去根、节),葱白一握(切),香豉一分。上药,都以童子小便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三、四岁儿温服二合,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枣叶次子)

    ②治反胃呕哕不止:干枣叶一两,藿香五钱,丁香二(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即去生姜,不计时候,和滓热服。(《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大枣[图]"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大青叶[图]
    ·下一篇:大黄[图]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蛇根草白鬼笔产后下血七仙丹七制香附丸牛黄淡竹叶汤羊乳蜂房夏季多吃凉性蔬菜鹿寿草春季宜药补益肾壮骨汤托里金银地丁散头花猪屎豆小酒瓶花四斤丸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春季香椿忌与动物肝脏同食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g”...早春最需捂好“两头”健身新概念枳椇红雀珊瑚药老熊蕨根香菇线叶蓟水线草星色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