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à Fù Pí
【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
【性状】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炮制】
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大腹毛: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出处】侯宁极《药谱》
【拼音名】Dà Fù Pí
【别名】槟榔皮(孙思邈),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
【性状】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6~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性味】
辛,微温。
①《开宝本草》:"微温,无毒。"
②《纲目》:"辛,微温,无毒。"
【归经】
入脾、胃、大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功能主治】
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气虚体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香半两,木通二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两(锉),牵牛子二两(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②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眼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③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仁斋直指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