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Yě Pú Tɑo Gēn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秋葡萄或刺葡萄的根。
【源形态】
①秋葡萄
落叶藤本,茎粗壮;幼枝带紫红色,具羊毛状细毛及黑褐色腺状刚毛;冬芽卵形,先端钝圆。叶互生,卵圆形,长10~20厘米,宽几相等。先端具不明显的3浅裂,基部深心形,边缘有浅锯齿,齿端具刺,上面暗绿色,沿脉有稀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灰色或灰褐色绒毛,脉上并有腺毛;叶柄长5~8厘米,亦密生细绒毛及腺状刚毛。圆锥花序,与叶对生,较叶为长;萼5裂;花瓣5:雄蕊5,花丝着生于花盘基部;子房上位,2室,花柱短,圆锥形。浆果黑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于低的山坡及沟谷两旁湿润处,常蔓延在灌木上。分布河南、陕西、湖北、贵州、四川、江苏等地。
②刺葡萄,又名:千斤藤、山葡萄。
落叶藤本。枝条粗壮,黄褐色,无毛,老枝外皮成长片剥落,淡褐色,幼枝密生粗壮锐刺;刺直立或尖端弯曲,长3~4毫米。单叶互生,叶片坚纸质,阔卵形至卵状圆形,长9~12厘米,宽7~11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有时具不明显的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的锯齿微波状,齿端突出,侧脉直达叶齿,上面绿色,有光亮,下面黄绿色,有时具白霜,叶脉隆起;叶柄长6~12厘米,疏生刺状突起。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10~15厘米;花萼5裂;花瓣5,顶端连合;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与子房分离,子房上位,2室,各含胚珠2,花柱较短。浆果球形,成熟后蓝紫色,直径约15毫米。种子直径约5毫米,淡红褐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两旁灌木丛中。分布河南、浙江、江西、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安徽、云南等地。
【性味】《重庆草药》:"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行血,消积。治吐血,腹胀癥积,筋骨伤痛,痔疮,遗精,白浊。
①《分类草药性》:"治痔疮,遗精白浊。"
⑧《重庆草药》:"行血,活血,消积。治吐血,消肿胀。也用于跌打药酒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两。
【附方】
①治用脑过度吐血:野葡萄根四两。熬水兑白糖服。(《重庆草药》)
②治胸腹胀满成硬块:野葡萄根半斤。炖杀口肉服。(《重庆草药》)
③治筋骨伤痛:刺葡萄鲜根四两,水煎兑酒冲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慢性关节炎:刺葡萄二两,钩藤根三钱,鲜大活血一两,鲜五味子根一两,鲜三月泡(悬钩子、山莓)一两,鲜百两金一两,娃儿藤根五钱。用肉汤炖服。急性者用猪脚。(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Qiū Pú Tɑo
【别名】扁担藤、野葡萄
【来源】葡萄科秋葡萄Vitis romaneti Roman.,以茎入药。
【生境分布】甘肃、陕西、江苏、河南、四川、贵州。
【性味】甘、微涩,凉。
【功能主治】去翳止血,生肌。主治吐血,眼翳,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1~4两,水煎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拼音名】Cì Pú Tɑo
【别名】山葡萄
【来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鲜根4两,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