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ē Zi
【来源】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以果肉汁和果壳入药。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
果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用于心脏病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果壳:祛风,利湿,止痒。外用治体癣,脚癣。
【用法用量】椰汁或椰肉适量;外用椰壳放炉上烧,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冷凝得馏油,加30%酒精混合后涂患处。
【备注】(1)生长9个月的椰子,曾取汁试用于临床,紧急时作为静脉输液的代用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Yē Zi Pí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根皮。全年可采。
【源形态】
椰子(《海药本草》),又名:胥余(《史记》),胥耶(《汉书》),越王头(《南方草木状》),椰栗(《台湾树木志》)。
乔木,高20~30米,杆直立,不分枝,有轮状叶痕。羽状复叶,常20~30片丛生于茎顶;叶片长3~7米,宽1~1.4米;小叶片线形,革质。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生自叶腋间,长可达2米;雄花较细小而多,生于花序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生于花序下部,或雌雄花混生;雄花左右对称,花被3,雄蕊6;雌花花被6,子房3室。核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而略呈三棱,长20~35厘米,径21~24厘米,未热时青绿色,成熟时暗褐棕色,外果皮较薄,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果皮角质,极硬,有3个基生孔迹;种皮薄,衬托着白色的胚乳(即椰肉);胚乳内有一大空腔贮藏浆液。花后一年果熟。
本植物的内果皮(椰子壳)、胚乳(椰子瓤)、胚乳中的浆液(椰子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热带砂地上或气温较高的河流及溪谷两岸、较湿润的平地。分布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南部)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青蟹肌醇。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有降低血压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煎剂0.1克生药/只,24小时内2只鼠全部死亡。水提取物毒性较小,腹腔注射1克生药/只才引起相同毒性。
【炮制】《日华子本草》:"入药炙用。"
【性味】《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止痛。治鼻衄,胃痛,吐泻。
①《开宝本草》:"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之。"
②《纲目》:"治卒心痛,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钱。"
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煮汁饮。"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海药本草》
【拼音名】Yē Zi Jiānɡ
【别名】椰酒(《南越笔记》)。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浆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蔗糖、果糖等。
【药理作用】参见"椰子瓤"条。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海药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②《中国药植图鉴》:"滋补,清暑,解渴。"
【注意】《海药本草》:"多食动气。"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Yē Zi Ké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
【化学成分】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糖29.27%(总量)。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
【功能主治】
①《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②《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衍义》
【拼音名】Yē Zi Ránɡ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胚乳(椰肉)。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
【化学成分】椰子含油35~45%,碳水化物15%,蛋白质不到5%,中有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食部含维生素B1_173微克%,B5_103微克%,B2微迹,α-生育酚700微克%,γ-生育酚250微克%。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椰子中含有水苏糖、蔗糖、葡萄糖,果核含甘露聚糖。
【药理作用】内胚乳有杀绦虫作用,饮其汁而食其肉可驱虫。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开宝本草》:"益气,去风。"
②《本草求原》:"消疳积白虫,小儿青瘦。合蜜食。"
【临床应用】治疗姜片虫病:将椰子去外皮,在内皮上钻孔取出椰水,加0.25%安息香酸防腐;或将椰壳锯开,取椰肉刨成丝,加半量开水,浸1小时后压滤取汁,使1毫升等于椰肉1克,加安息香酸防腐。成人服100毫升,11~15岁服75毫升,6~10岁服50毫升,1~5岁服25毫升。只服1次,时间不限,服后饮食照常,不需另服泻剂。亦可取椰肉直接服用,成人1次0.5~1个(约重105~210克),儿童酌减。于清晨空腹时服,服后数小时再进食物。全日均食流质。临床以椰水试治18例,2例排虫;椰肉汁治疗123例,24例排虫;全椰治疗69例,30例排虫。大部分患者于排虫后自觉症状减轻。排虫数最少为1条,最多为417条,平均为76条。均在服药当日斌第二日排虫,虫体大多数尚能活动。治疗中未发现副作用。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Yē Zi Yóu
【来源】为棕榈种植物椰子的胚乳,经碾碎烘蒸后所榨取的油。
【源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椰子皮"条。
【性状】椰子油在热带地方为白色液体,在冷处则为牛油样的固体;有特殊气味,新鲜时气味芬芳。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碱化值258,碘值8.4~9.3。
【化学成分】
果肉含油量为60~65%。油中含游离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榈酸7%,羊脂酸9%,脂蜡酸5%,羊蜡酸10%,油酸2%,月桂酸45%。
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4.5%,豆甾醇及岩藻甾醇31.5%,α-菠菜甾醇及甾醇6%,β-谷甾醇58%。
【功能主治】
治疥癣,冻疮。
①《华夷花木考》:"祛暑气。"
②《粤志》:"疗齿疾,冻疮。"
③《中国药植图鉴》:"搽神经性皮炎。"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