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iù Xiàn Jú
【别名】蚂蝗梢
【来源】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光叶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fortunei (Planch.)Rehd.,以根及嫩叶入药。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牙痛,肺热咳嗽;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绣线菊(细叶米筛花)Spiraea japonica L.,叶消肿解毒,去腐生肌。治慢性骨髓炎,用鲜叶捣烂或干叶研粉适量,加烧酒敷瘘管口,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3~4周。根亦可治头痛,用根配何首乌3~5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Xiù Xiàn Jú Gēn
【别名】火烧尖、土黄连(《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或光叶绣线菊的根。7~8月采收。
【源形态】
①粉花绣线菊
落叶灌木,高达1.5米。小枝嫩时或有短柔毛。叶互生,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3~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重锯齿,下面苍白色或稍带灰白色,脉上常有短柔毛;叶柄长1~3毫米。花淡红或深粉红色,有时白色,径4~6毫米,排列成复伞房花序;萼片5;花瓣5,卵形至圆形;雄蕊长于花瓣。蓇葖果无毛。花期6~7月。
我国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绣线菊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光叶绣线菊,又名:细叶米筛花。
形态与上种相似,较高。叶卵状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下面初有短柔毛,后变光滑。花淡红至深红色。
生山坡、田野及林下。分布我国中部至东部。
本植物的果实(绣线菊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凉,苦,无毒。"
【功能主治】
止咳,明目,镇痛。治咳嗽,眼赤,目翳,头痛。
①《贵州民间药物》:"止咳,镇痛,治翳明目。"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咳嗽,吐痰成泡,周身酸痛:土黄连干品二两。熬水服。
②治风眼目翳:土黄连二钱,冰片五分,人乳三钱。加水蒸熟,点眼角。
③治眼睛红痛及头痛:土黄连五钱,紫苏叶二钱,白菊花-钱。熬水服及熏洗。(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头痛:绣线菊根、何首乌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Xiù Xiàn Jú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的叶。春、秋采收,鲜用或晒干研末用。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绣线菊根"条。
【化学成分】全草中分离出绣线菊碱A、B、C、D、F、G,绣线菊因碱等生物碱。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去腐生肌。治慢性骨髓炎。
【用法用量】外用:鲜捣敷或研末调涂。
【附方】治慢性骨髓炎:绣线菊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适量,加烧酒敷瘘管口,胶布固定,每二日换药一次,连敷三、四周;(性珠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Xiù Xiàn Jú Z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光叶绣线菊的果实。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绣线菊根"条。
【化学成分】种子含生物碱绣线菊因碱。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