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小麦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小麦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Xiǎo Mài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源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甘,凉。

    ①《别录》:"甘,微寒,无毒。面温。"

    ②孟诜:"平。"

    ③《本草拾遗》:"皮寒,肉热。"

    ④《纲目》:"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归经】

    入心、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功能主治】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用法用量】内服:小麦煎汤,1~2两;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注意】《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附方】

    ①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②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③治滑痢肠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一匙头。(《饮膳正要》)

    ④治内损吐血:飞罗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一茶脚,调下二钱。(《产乳备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饮之。(《养老奉亲书》)

    ⑥治妇人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黄色,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⑦治金疮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经验方》)

    ⑧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之.(《千金方》)

    ⑨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经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外科感染:取陈小麦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后捣烂、过滤、去渣,滤液沉淀后取沉淀物晒干,小火炒至焦黄研细。临用时将药粉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疮疖、丹毒等患处,日2次,已溃者敷疮口四周。据数千例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

    【摘录】《*辞典》

    页首↑

    小麦麸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Xiǎo Mài Fū

    【别名】麸皮(《本草蒙筌》)。

    【来源】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小麦"条。

    【性味】

    甘,凉。

    ①《本草拾遗》:"甘,寒,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医林纂要》:"咸,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能主治】

    治虚汗,盗汗,泄利,糖尿病,口腔炎,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

    ①《本草拾遗》:"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窨。"

    ③《纲目》:"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末服止虚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②治走气作痛: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③治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方》)

    ④治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纲目》)

    【临床应用】

    ①治疗口腔炎

    用小麦麸烧灰2份,冰片1份,混合研细搽患处,每天2~3次。治疗1OO余例,有效率约95%,一般3~5天即愈。

    ②治疗糖尿病

    以6/10的麦麸,4/10的面粉,再加适量的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随病情的好转逐步减少麦麸含量。在整个疗程中不给其他药物及营养物质。据13例中、重型患者观察,3例血糖下降至140毫克%以下,7例降至180毫克%以下,治疗后尿糖从++++.或+++转为阴性者10例,所需时间最短4天,最长为98天,一般在1个月内转为阴性;全身情况皆显著好转,体重增加,因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炎也见消失。

    【摘录】《*辞典》

    页首↑

    小麦苗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Xiǎo Mài Miáo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嫩茎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小麦"条。

    【化学成分】麦秆中含一种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类(含量3.4克/3.4公斤),这种多糖类主要由戊糖和己糖组成。

    【药理作用】麦秆水浸剂有驱蛔作用,其有效成分尚未提出,能溶于水、醇,不溶于有机溶媒。对蚯蚓肌肉标本,低浓度兴奋,高浓度麻痹。对人蛔虫切片、兔肠的张力及收缩振幅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心,对家兔血压、呼吸均无影响。给动物较长期口服或注射,无毒性症状。体外驱虫作用较其他药物为差,临床上排虫率69~78%,完全驱虫率0~16%,虫卵减少率60~66.8%。驱虫物质主要含在麦秆的节部。以杀蚯蚓而论,荞麦秆效力大于大麦扦及小麦秆。此驱虫物质耐热,但煎煮过久,效力减退。还曾报告麦秆中之半纤维素有高度的抗癌作用(小鼠)。此作用非一投的细胞毒作用,麦秆中可提得多糖类,有抗肉瘸-180之作用。

    【性味】

    ①《本草拾遗》:"辛,寒,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

    【功能主治】

    除烦热,疗黄疸,解酒毒。

    ①《本草拾遗》:"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闷,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并利小肠。"

    ③《纲目》:"小麦秆烧灰,入去疣痣蚀恶肉膏中用。"

    【附方】治黄疸: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千金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小麦"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薄雪火绒草
    ·下一篇:斑叶紫金牛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林亿白首乌风温兼喘促冬季养生选择菌类食品安息香金钱白花蛇槟榔散小叶三点金秋季忌吃肥甘食品夏季多吃凉性蔬菜鸡根橘络刺楸养荣汤夏季去“火”宜食补与药补相...泽兰丸秋冬时节谨防患多种疾病五福化毒丹十香返魂丹土茯苓合剂夏季防癌多吃葡萄夏季防病用三花夏季减肥四宜铁包金眼子菜荆芥叶莸一匹草小羊桃娑罗子疏风五苓散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