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经》
【拼音名】Xiānɡ Pú
【别名】蒲(《诗经》),睢、睢蒲(《本经》),醮、醮石(《吴普本草》),甘蒲(《唐本草》),蒲黄草(《经效产宝》),鬼蜡烛(《类证活人书》),水蜡烛(《广东新语》),蒲草、莎草、板枝(汪连仕《采药书》),蒲包草(《纲目拾遗》),随手香(《草木便方》),毛蜡烛(《天宝本草》),金簪草(《现代实用中药》),芦烛、芦油烛(《闽东本草》)。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
【源形态】
①长苞香蒲
多年生草本,高1.5~3米。根茎横走,有须根。茎直立。叶狭线形,宽7~12毫米,有时宽达15~20毫米,叶鞘圆筒形,半抱茎。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集合成圆柱状肥厚的穗状花序;雌、雄花序离生,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相隔约3厘米;雌、雄花的花被均退化成鳞片状或成茸毛;雄花具雄蕊3,毛长于花药,花粉粒单生;雌花有小苞,匙形,与柱头等长,小苞与花柱均较白毛为长。果穗长短变化很大,通常短于雄花序,长约15厘米,直径15~30毫米,赭褐色。坚果细小,无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池沼、水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②狭叶香蒲
多年生草本,高1.5~3米。根茎匍匐,须根多。叶狭线形,宽5~8毫米,稀10毫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长圆柱形,褐色;雌雄花序离生,雄花序在上部,长20~30厘米,雌花序在下部,长9~28厘米,具叶状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蕊2~3枚,基生毛较花药长,顶端单一或2~5分叉,花粉粒单生;雌花具小苞片,匙形,较柱头短,茸毛早落,约与小苞片等长,柱头线形或线状长圆形。果穗直径10~15毫米,坚果细小无槽,不开裂,外果皮不分离。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浅水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③宽叶香蒲
多年生草本,高1~2.5米。根茎粗壮,横走。叶阔线形,长约1米,宽10~15毫米,先端长尖,基部鞘状,抱茎。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圆柱形;雌雄花序紧相连接,雄花序在上,长8~15厘米,或稍短,成熟时直径1.5~2厘米;雌花序长约10厘米,直径约1.5厘米,具2~3片叶状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蕊3~4枚,花丝丝状,基生白毛较花药短,有时顶端分叉,花粉黄色,花粉粒集为4合体;雌花基部无小苞,具子房柄,基部的毛常较柱头稍短。果穗粗,直径约2厘米,坚果细小有槽,常于水中开裂,外种皮分离。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河流两岸、池沼等地水边,以及沙漠地区的浅水滩中。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以上几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蒲蒻)、花粉(蒲黄)、果穗(蒲棒)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宽叶香蒲全草含多量维生索B1、B2和C。含钙量极低。
【功能主治】
治小便不利,乳痈。
《本草汇言》:"润燥凉血,去脾胃伏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烧灰入丸、散。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小便不利: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蒲灰散)
②治关格上下不通,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升降不行,饮食不下,大便不出:真香蒲末一两,半夏曲六钱,川贝母五钱,苏子四钱,茯苓三钱,白术二钱,枳实、沉香各一钱。俱为极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二钱,豆腐浆送下。(《本草汇言》)
③治产后妒乳并痈:蒲黄草,熟捣,敷肿上,日三度易之,并叶煎汁饮之亦佳,食之亦得。(《经效产宝》)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下列同属植物的全草亦同等入药:
①线叶香蒲,雌雄花序不相连接,雄花序较雌花序为长;叶宽2~3毫米,叶鞘达茎中部以上。
②小香蒲,雌雄花序不连接,中间相距0.5~3厘米,雌花序长3~3.5厘米;叶宽2~3毫米,叶鞘多近茎基部。
③东方香蒲,雌雄花序紧相连接;叶狭长线形,宽6~8毫米。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衍义》
【拼音名】Pú Bànɡ
【别名】蒲棰、蒲厘(《本草图经》),蒲槌(《本草衍义》),水蜡烛实(《广东新语》)。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果穗(药用其茸毛)。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香蒲"条。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治外伤出血。
①《广东新语》:"治金刃伤止血用。"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炎止血,抑菌退肿。"
【附方】治创伤止血:水蜡烛整枝末飞散的花,投入小便缸内浸一星期,取出晒干候用。用时取花一撮,罨包伤口,过四、五天即自行结痴。(《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Pú Ruò
【别名】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春季采挖。
【化学成分】狭叶香蒲的根茎含碳水化物60~65%。宽叶香蒲的根含碳水化物81%。
【性味】
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分类草药性》:"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①《本经》:"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②《日用本草》:"去热燥,利小便。"
③汪颖《食物本草》:"生啖,止消渴。"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气喘息不眠。"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血,消痈,利咽喉,通二便。"
⑥《开宝本草》:"治淋沥,湿肿。"
⑦《四川中药志》:"消水肿,水积,并止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绞汁。
【附方】
①治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一、二升。(《产乳集验方》)
②治热痢:蒲根(锉)二两,粟米(淘)二合。上二味,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日午再服。(《圣济总录》蒲根汤)
③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一两,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钱,白英、三白草各四钱。水煎服,经期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湿热白带:蒲蒻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瘰疬:蒲包草,连根采来,洗去泥,切寸段,砂锅煎汤代茶饮。不论男女皆愈。但妇人服此愈后,终不受孕,须服北京真益母丸四、五两,可解之。(《纲目拾遗》)
⑥治瘰疬,甲状脓肿大、尿道炎:蒲包草根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