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梧桐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梧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Wú Tónɡ

    【别名】中国梧桐、国桐、桐麻、桐麻碗、瓢儿果树、青桐皮

    【来源】梧桐科梧桐属植物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Marsigli [S. simplex (L.)W. F. Wight],以叶、花、根、茎皮及种子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根、茎皮随时可采;夏季采花;秋季采集种子及叶,分别晒干。

    【性味】

    根、茎皮:苦,凉。

    子、叶:甘,平。

    【功能主治】

    根、茎皮:祛风湿,杀虫。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痛,肺结核咳血,跌打损伤,白带,血丝虫病,蛔虫病。茎皮:用于痔疮,脱肛。

    子:顺气和胃,补肾。用于胃痛,伤食腹泻,小儿口疮,须发早白。

    叶:镇静,降压,祛风,解毒。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风湿关节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银屑病,痈疮肿毒。

    花:用于烧烫伤,水肿。

    【用法用量】

    根、叶、花、种子均为3~5钱;

    梧桐叶注射液每天一支(含总黄酮甙20毫克);

    梧桐叶糖浆每日30毫升(相当生药6克);

    叶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梧桐子

    《*辞典》

    【出处】《履巉岩本草》

    【拼音名】Wú Tónɡ Zǐ

    【别名】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簸去杂质,晒干。密贮干燥处,防蛀。

    【源形态】

    梧桐(陶弘景),又名:榇、梧(《尔雅》),青梧(《品汇精要》),桐麻、瓢羹树(《草木便方》),耳桐、苍桐、青皮树、春麻、九层皮、白梧桐。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干直,枝肥粗,树皮青色,平滑,芽近圆形,被褐色短柔毛。单叶互生,3~5掌状深裂,长15~30厘米,宽11~20厘米,基部心形,裂片先端渐尖,幼时上面具毛,后则光滑,下面被星状毛,咏掌状;叶柄约与叶片等长,被褐色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细小,淡绿色;萼片5,长约8毫米,外密被淡黄色小柔毛;无花瓣;雄花中的雄蕊柱约与萼片等长,花药约15枚,药室不等,聚合成一顶生的头;雌花子房柄发达,心皮5,基部分离,在其周围常有无柄韵花药环绕着,花柱联合。果为蓇葖果,成熟前心皮裂成叶状,向外卷曲;种子4~5粒,球形,生于心皮边缘。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根(梧桐根)、树皮(梧桐白皮),叶(梧桐叶)、花(梧桐花)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常栽培作行道树,村边、路旁亦有生长。我国北自河北、南达云南都有栽植。主产江苏、浙江。此外,甘肃、河南、陕西、广西、四川、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毫米。黄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皱缩成网纹状。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除去后,内有肥厚的淡黄色胚乳;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较狭的一端。气、味均微。以个大、饱满、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不干性油)39.69%,灰分4.85%,粗纤维3.69%,蛋白质23.32%,非氮物质28.45%,并含咖啡碱。油中还分离出苹婆酸。

    【性味】

    甘,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辛,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顺气,和胃,消食。治伤食,胃痛,疝气,小儿口疮。

    ①《纲目》:"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

    ②《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清热解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煅末敷烂疮,收口生肌。"

    ④《四川中药志》:"顺颠气,和胃。治胃痛。"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消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附方】

    ①治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梧桐白皮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Wú Tónɡ Bái Pí

    【别名】梧桐皮(《履巉岩本草》)。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去掉栓皮的树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化学成分】树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质4.16%,粗脂肪2.47%,粗纤维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尚含廿八醇、羽扇烯酮和少量蔗糖。树皮浸出的粘液质中含半乳聚糖,戊聚糖、糖醛酸、蛋白质等。

    【性味】《草木便方》:"甘。"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痔痰,丹毒。

    ①《本草图经》:"主痔。"

    ②《生草药性备要》:"生肌止痛,散血凉脾,敷跌打。"

    ③《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④《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痹痛。"

    【摘录】《*辞典》

    页首↑

    梧桐根

    《*辞典》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Wú Tónɡ Gēn

    【别名】梧桐蔃(《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根,9~10月采。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性味】

    ①《草木便方》:"甘,"

    ②《重庆草药》:"味淡,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和血脉,通经络。治风湿关节疼痛,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痹痛。"

    ②《岭南采药录》:"患花柳毒骨痛,和猪肉煮汤服之。"

    ③《重庆草药》:"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风湿疼痛:梧桐鲜根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酒水各半同煎一小时,内服,加一个猪脚同煎更好。(《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哮喘:梧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骨折:梧桐根皮、三百棒、震天雷、大血藤,捣敷或水煎服。

    ④治热淋:梧桐根(去粗皮),捣烂,浸淘米水内,用布绞汁,加白糖服。

    ⑤治肿毒:梧桐根、水桐根、桂花树根皮、薴麻根。皆去粗皮,捣烂外敷,亦可内服,(③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

    梧桐花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Wú Tónɡ Huā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花,夏季采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炮制】筛净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

    【功能主治】

    治水肿,秃疮,汤火伤。

    ①《山海草函》:"治癞头,汤火伤。"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调涂。

    【附方】

    ①治水肿:梧桐花(干)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烧烫伤:梧桐花研粉调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页首↑

    梧桐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Wú Tónɡ Yè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化学成分】含甜菜碱、胆碱、β-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及芸香甙0.15%。

    【药理作用】叶浸膏(先用水煎,再以醇处理而得)对麻醉狗及猫静脉注射0.25~0.5克/公斤,能引起血压下降,持续15分钟至1小时。其降压原理据初步分析,与扩张末梢血管(兔耳灌流呈轻度扩张)有关;降压同时心率亦减慢(22.3%)。对小鼠有显著的镇静作用(0.5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其自由活动)。毒性很小,灌胃6克/只不致引起死亡;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3克/公斤。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疼痛、麻木,痈疮肿毒,痔疮,臁疮,创伤出血,高血压病。

    ①《中国树木分类学》:"煮汁可熏治白带。"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祛痰,除风湿,治麻木。外用止刀伤出血。"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鲜叶敷贴,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哮喘:梧桐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发背欲死:梧桐子叶,鏊上煿成灰,绢罗,蜜调敷之,干即易之。(《补缺肘后方》)

    ③治背痈:取梧桐鲜叶,洗净,用银针密刺细孔,并用醋浸,整叶敷贴患部。(《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痔疮:梧桐叶七张,硫黄五分。以水、醋各半煎汤,先熏后洗。(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

    ⑤治臁疮:取梧桐鲜叶,洗净,用银针密刺细孔,再用米汤或开水冲泡,全叶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刀伤出血:梧桐叶研成细末,外敷伤口。(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

    ⑦治泄泻不止:梧桐叶不拘多少,用水煎十数沸,只浴两足后跟,其泻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便反闭。(《内经拾遗方论》梧桐濯足汤)

    【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病:观察Ⅰ、Ⅱ期高血压患者80例,52例口服梧桐叶糖浆,每次10毫升(含干生药2克),每日3次;28例除口服外,并加用梧桐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2毫升(含黄酮甙20毫克)。经治2个月,显效(舒张压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23例,好转(舒张压下降10~20毫米汞柱之间)37例,无效(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者)20例。治疗前后曾对60例病人进行血清胆甾醇检查对照,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值为249.5毫克%,治后为175.9毫克%,平均每例下降73.6毫克%。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显著下降(50毫克%以上)者41例,占72%。治程初期可见恶心、胃不适、腹痛、腹胀等消化道反应。另曾以梧桐叶片剂(干浸膏粉压片,每片相当干生药2克。日服3次,每次3~4片)治疗观察高血压及降低血清胆甾醇100例,服药2月后,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6%,其中显效率10%;血清胆甾醇的下降率为80%(其中下降21毫克%以上的占69%,下降50毫克%以上的占31%)。临床观察到,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压患者,服药后有较明显之利尿作用,且月经增多,体重减轻,但血清胆甾醇下降不明显,部分反而升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梧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蜈蚣
    ·下一篇:芜荑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冬季净化室内空气构菌疟疾兼暑热冬季防治手脚裂口冬季科学进补“三加一”冬季吃哪些水果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广防己[图]秋季血压过低者忌食莲子别离散藕鹿肾铜锤玉带草滚山虫小绿芨夏季血压低者忌食西红柿水仙膏春季树上的野菜忌炒吃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开口箭水葱蝙蝠夜合花缬草细穗爵床清香桂小鹭鸶兰天葵[图]射干活血疏风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