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ù Lí
【别名】棠梨、海棠梨、野梨子、土梨
【来源】蔷薇科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以树皮、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湖北。
【性味】果实:酸、甘、涩,寒。
【功能主治】
果实:消食止痢。治腹泻:果1两,水煎服。
枝、叶: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反胃吐食。
树皮:煎水洗治皮肤溃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Tánɡ Lí
【别名】杜、甘棠(《诗经》),杜梨(陆玑《诗疏》),杜棠(《尔雅》郭璞注),野梨(《纲目》),土梨(《中国树木分类学》)。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果实。
【源形态】
落叶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黑褐色,被绒毛,有时具刺。单叶互生;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锯齿尖锐,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睛绿色,初时有绒毛;叶柄长2~5厘米。花白色,直径2~3.3厘米,先叶开放,8~10朵,成伞房花序;花梗长1~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狭小;雄蕊多数;花柱2~3。梨果球形,直径1~1.6厘米,褐色,有白色斑点,萼脱落。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枝叶(棠梨枝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性味】
酸甘,寒。
①《救荒本草》:"味甘酸。"
②《纲目》:"酸甘涩,寒,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酸,性涩微寒。"
【归经】《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①《纲目》:"烧食止滑痢。"
②《玉楸药解》:"收肠敛肺,止泄除呕。"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Tánɡ Lí Zhī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枝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棠梨"条。
【性味】
①《救荒本草》:"味微苦。"
②《纲目》:"酸甘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
【附方】
①治霍乱吐利不止,兼转筋:棠梨枝一握,木瓜二两。上药细锉和匀,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圣惠方》)
②治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四要》)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