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淡竹叶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淡竹叶

    《中国药典》

    【拼音名】Dàn Zhú Yè

    【英文名】HERBA LOPHATHERI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茎叶。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性状】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薄,波状弯曲,其下可见圆形栅栏细胞。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交替排列或数个相连,长细胞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为哑铃形的硅质细胞和类方形的栓质细胞,于叶脉处短细胞成串;气孔较多,保卫细胞哑铃形,副卫细胞近圆三角形,非腺毛有三种:一种单细胞长非腺毛;一种单细胞短非腺毛,呈短圆锥形;另一种为双细胞短小毛茸,偶见。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甘、淡,寒。

    【归经】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6~9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

    (1)淡竹叶的块根形似麦冬,华东地区有称之为“竹叶麦冬”者,非中药之麦冬。

    (2)淡竹叶并非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 henonis (Miff)Stapf. ex Rehd.之叶。

    (3)江苏地区有以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称淡竹叶,二者疗效不同,不宜混用。

    (4)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5)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淡竹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Dàn Zhú Yè

    【别名】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迷身草(《岭南科学杂志》),山鸡米(《华南经济禾草植物》),竹叶麦冬(《中国药植志》),金竹叶(《广西中兽医药植》),长竹叶(《江苏植药志》),山冬、地竹、野麦冬(《广西中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有短缩而稍木质化的根茎,须根中部常膨大为纺锤形的块根。茎丛生,细长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细的纵纹,基部木质化。叶互生;叶片披针形,长5~2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渐狭缩成柄状,全缘,两面无毛或具小刺毛,脉平行,小横脉明显,中脉在背面明显突起;叶鞘光滑或一边有纤毛;叶舌截形,长0.5~1毫米,质硬,边缘有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厘米,分枝较少,小穗疏生,长7~12毫米,宽1.5~2.5毫米,伸展或成熟时扩展,基部光滑或被刺毛,具极短的柄;颖矩圆形,具5脉,先端钝,边缘膜质,第一颖较第二颖短;外稃较颖长,披针形,具7~9脉,顶端的数枚外稃中空,先端具短芒,内稃较短,膜质透明;子房卵形,花柱2枚,柱头羽状。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带叶的茎枝,全长30~60厘米。商品常已切断。茎枯黄色,中空,扁压状圆柱形,直径1~2毫米;有节,叶鞘抱茎,沿边缘有长而白色的柔毛。叶片披针形,皱缩卷曲,长5~20厘米,宽2~3.5厘米,青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脉平行,有明显的小横脉,质轻而柔弱。气微弱,味淡。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的大白鼠经口给予淡竹叶1~20克/公斤有退热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难溶于醇。用大肠杆菌皮下注射使猫和家兔引起人工发热,2克/公斤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

    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猪苓、木通等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则比猪苓等强。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毒性】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645克/10克。

    【炮制】拣去杂质及根,切段,晒干。

    【性味】

    甘淡,寒。

    ①《纲目》:"甘,寒,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甜辛淡,性寒。"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③《握灵本草》:"去胃热。"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

    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

    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注意】《品汇精要》:"孕妇勿服。"

    【附方】

    ①治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②治热淋:淡竹叶四钱,灯芯草三钱,海金沙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备注】本植物的根茎及块根(碎骨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辞典》

    页首↑

    碎骨子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Suì Gǔ Zi

    【别名】竹叶麦冬(《江西草药》)。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根茎及块根。夏、秋采收,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淡竹叶"条。

    【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及块根。根茎圆柱形,节节相连,上端残留部分茎叶,表面粗糙,棕灰或棕黑色,四周簇生多数块根。完整的块根呈纺锤形,长1~3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肉质。有不规则的皱缩。折断面淡黄白色。味微甘。

    【化学成分】根茎含芦竹素和印白茅素。

    【性味】

    甘,寒。

    ①《纲目》:"甘,寒,无毒。"

    ②《汇西草药》:"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滑胎。

    ①《纲目》:"能堕胎催生。"

    ②《江西草药》:"清热除烦,利小便。"

    【附方】

    ①治肾炎:淡竹叶根、地菍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②治发热心烦口渴:淡竹叶根或叶三至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竹卷心

    《*辞典》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Zhú Juǎn Xīn

    【别名】竹针(《生草药性备要》),竹心(《本草再新》)。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卷而未放的幼叶。清晨采摘。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心除烦,消暑止渴。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

    ②《本草再新》:"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4钱。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备注】几种常见的竹,其幼叶在民间一般均作竹卷心供药用。如广东地区习用粉箪竹的幼叶;四川民间习用慈竹的幼叶等。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淡竹叶"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娑罗子
    ·下一篇:算盘子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聚花风铃草木香黄连散紫楠冬季饮食避免发胖秋季胃热患者忌食南瓜香棱丸栝楼根煎剂香果脂夏季高温作业人员宜食补百眼藤夏季老年人宜养脾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冬季御寒保健粥大金刀山苦菜白兰花井边茜夏季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忌喝啤...水银扁丸子春夏之交发育期儿童忌食用蚕...生大蒜不能用来治腹泻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铁筷子水慈姑春季防癌吃哪些野菜小米柴白茎鸦葱水椎木水龙骨灯笼婆婆纳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