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hā Fēn Liǎo
【别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
【来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为佳)入药。
【生境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
【性味】酸、甘,温。
【功能主治】祛寒,温肾。主治寒疝,阴囊出汗。
【用法用量】鲜根5两~1斤,水2斤,熬成1斤,趁热装入罐中,用热气熏患部,熏时用被围上,熏1~2小时(全身出汗为好),一般2~3次可愈。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Suān Bù Liū
【别名】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
【源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形成半圆形的丛状。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3厘米,全缘,有微毛;有短柄或无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开裂,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扩展;花小,白色或淡黄色。小坚果椭圆形,具3锐棱。种子椭圆形。
本植物的根(酸不溜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异槲皮甙。
【性味】酸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消积,散瘿,止泻。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0.5~1钱。
【附方】治热泻腹痛:㈠酸不溜。研末。日服三次,每次一钱,开水冲服。㈡酸不溜五钱,麦冬、茜草各三钱。研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开水冲服。(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拼音名】Suān Bù Liū Gēn
【来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春、秋挖取,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酸不溜"条。
【化学成分】含鞣质。又含蒽醌,氨基酸,有机酸及酚呈阳性反应,醛酮反应不明显,生物碱阴性。
【药理作用】抑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O88B7、宋内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卡他球菌、大肠杆菌O125B15,均低敏。
【性味】《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酸甘,温。"
【功能主治】
①《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寒,温肾。治寒疝,阴囊出汗。"
②《中草药通讯》:"治胃痛,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3~5分。外用:煎水熏。
【附方】治寒疝,阴囊出汗:酸不溜根(鲜)五两至一斤。水二斤,熬成一斤,趁热装入罐中,用热气熏患部,熏时用被围上,熏一至二小时(全身出汗为好)。经群众应用,一般二至三次可愈。(《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