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丝瓜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丝瓜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ī Guā

    【别名】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源形态】

    ①丝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丝瓜

    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性味】

    甘,凉。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归经】

    入肝、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②《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肛门酒痔: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纲目》)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丝瓜。上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丝瓜捣汁频抹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天疱湿疮:丝瓜汁调辰粉频搽之。(《纲目》)

    ⑧治玉茎疮溃:丝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赖搽之。(朱震亨)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丝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丝瓜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丝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


    (15)生丝瓜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16)生丝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丝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丝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丝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0)丝瓜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21)丝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丝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丝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丝瓜速溶饮:经霜老丝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丝瓜瘦肉汤:鲜丝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0)手足冻疮。用老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31)痔漏脱肛。用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用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3)血崩。用老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34)乳汁不通。用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用老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用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用丝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用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用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摘录】《*辞典》

    页首↑

    丝瓜蒂

    《*辞典》

    【出处】《本草求原》

    【拼音名】Sī Guā Dì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瓜蒂。夏、秋季采取。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①《学圃杂疏》:"治小儿痘。"

    ②《本草求原》:"丝瓜蒂同金针菜治一切咽喉肿痛。"

    【附方】治喉痛:丝瓜蒂(煅末)、白鹅屎(煅)、冰片。研合吹喉。(《南宁市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

    丝瓜花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ī Guā Huā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花蕾,夏季开花时采取。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化学成分】花中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精氨酸、天门冬素的含量雌花比雄花中多,而赖氨酸,丙氨酸则在雄花中为多。

    【性味】《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肺热咳嗽,咽痛,鼻窦炎,疔疮,痔疮。

    ①《滇南本草》:"清肺热,消痰下气,止咳,止咽喉疼,消烦渴,泻相火。"

    ②《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③《陆川本草》:"治鼻窦炎。"

    ④《重庆草药》:"清热利便。治疮毒,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肺热咳嗽,喘急气促:丝瓜花、蜂蜜。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红肿热毒疮,痔疮:丝瓜花五钱,铧头草五钱。生捣涂敷。(《重庆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丝瓜花.秋葵叶。晒干研粉。加冰片少许,同研末外用。(《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摘录】《*辞典》

    页首↑

    丝瓜皮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ī Guā Pí

    【来源】为葫芦种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果皮。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削下的果皮,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治金疮,疔疮,坐板疮。

    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

    ②《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用法用量】外用:焙干研末调敷。

    【附方】治坐板疮疥:丝瓜皮焙干为末。烧酒调搽之。(《摄生众妙方》)

    【摘录】《*辞典》

    页首↑

    天萝水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Tiān Luó Shuǐ

    【别名】丝瓜水(《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茎中之汁。取丝瓜地上茎切断,将切口插入瓶中,放置一昼夜,即得。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治双单蛾,又可消痰火,解毒,兼清内热,治肺痈、肺痿。"

    ②《中国药植图鉴》:"加白糖煮沸内服,可镇咳,又治头痛,腹痛,感冒,脚气,水肿,酒中毒等。"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丝瓜"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丝瓜根
    ·下一篇:丝带蕨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蛇含石九大饮食原则让女性魅力重现...葶苈丸细叶卷柏温病兼脑膜炎白果垂盆草冰霜散黄胆证秋季忌空腹吃柿子有柄石韦刺楸榕树除疣汤初秋需防带状疱疹消瘿汤消痔千金散夏季儿童发热的饮食五忌黑白散药膳食品的烹调方法问治蛇咬法竹黄指天椒野海棠膈下逐瘀肠鸭舌草缬草叉分蓼水茄麻黄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