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纲目》
【拼音名】Shuǐ Yánɡ Gēn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根。
【源形态】
红皮柳,又名:蒲柳(《尔雅》),蒲杨(崔豹《古今注》),水杨(《水经注》),青杨、萑苻(《纲目》)。
灌木,高达4米。小枝黄绿色或带紫色,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倒披针形,罕有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下面微有白粉,幼叶微被毛;叶柄长4~8毫米。葇荑花序常弯曲,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蕊2,花丝全部连合,花药淡红色,腺体1,生于腹面;雌花序长约2厘米,子房卵形,无柄或近无柄.密被毛,有花柱,柱头2裂;苞片倒卵形,中部以上暗紫黑色,有长毛。果序长2~3厘米,有毛;蒴果2裂。花期3~5月。果熟期4~6月。
本植物的树皮(水杨木白皮)、枝叶(水杨枝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及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
【功能主治】《纲目》:"治乳痈诸肿。生擂贴。"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药理作用】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功能主治】《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Shuǐ Yánɡ Zhī Yè
【来源】为杨柳种植物红皮柳的枝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性味】《唐本草》:"味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久痢,痈肿疮毒。
①《唐本草》:"主久痢赤白,捣水绞取汁,服一升,日二。"
②《纲目》:"主痈肿、痘毒。"
③《医林纂要》:"泻火毒,宣毒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