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蜀葵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蜀葵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Shǔ Kuí

    【别名】棋盘花、麻杆花、一丈红、蜀季花、斗篷花、饽饽花、光光花、熟季花、端午花

    【来源】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Cavan.,以根、叶、花、种子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春秋采根,晒干切片;夏季采花,阴干;花前采叶;秋季采种子,晒干。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用于肠炎,痢疾,尿道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

    子:利尿通淋。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水肿。

    花:通利大小便,解毒散结。用于大小便不利,梅核气,并解河豚毒。

    花、叶:外用治痈肿疮疡,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3~6钱;子、花均为1~2钱;外用适量,鲜花、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蜀葵花

    《*辞典》

    【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Shǔ Kuí Huā

    【别名】侧金盏(《尔雅翼》),棋盘花(《分类草药性》),蜀其花(《本草推陈》),水芙蓉(《湖南药物志》),栽秧花(《贵州草药》),镲钹花、擀杖花(《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朵。夏、秋采收,晒干。

    【源形态】

    蜀葵(《千金·食治》),又名:菺、戎葵(《尔雅》),吴葵(《别录》),胡葵(《千金方》),一丈红(《草木记》)。

    二年生草本,高达2.5米。茎直立,具星状簇毛。叶互生,圆形至圆卵形,长6~10厘米,宽5~10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形,通常具3~7浅裂,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齿,两面均有星状毛;叶柄长约4~8厘米,具星状簇毛。花单生于叶腋,有柄长约2.5厘米,小苞片7~8,基部连合,较萼为短;花萼圆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密被星状绒毛:花冠直径约7厘米,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花瓣5,倒卵形,先端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一圆柱体,花药密集其上;子房多室,心皮轮状排列,花柱上部分裂。果实扁球形,直径约3厘米。种子斜肾脏形,背部边缘竖起如鸡冠状,侧面有斜纹。花期5~10月。

    本植物的根(蜀葵根)、茎叶(蜀葵苗)、种子(蜀葵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花瓣含一种黄色素,熔点261℃(分解),可能是有二苯酰甲醇型的结构与山柰酚相关的物质。其白花者,曾分离两种可能是二氢山柰酚的甙,一种是无色结晶,分解点235℃;另一种是淡黄色结晶,分解点261℃;前一种的甙元分解点是232℃,糖是葡萄糖。深黄色者曾分离一种葡萄糖甙,名蜀葵甙;它水解则生葡萄糖及蜀葵甙元。花的红色素,在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褐色,可作中和的指示剂。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味咸,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无毒。"

    【功能主治】

    和血润燥,通利二便。治痢疾,吐血,血崩,带下,二便不通,疟疾,小儿风疹。

    ①《别录》:"主理心气不足。"

    ②《千金·食治》:"定心气。"

    ③《本草拾遗》:"治小儿风疹。花有五色,白者疗痢疾,去邪气,阴干末食之。"

    ④《尔雅翼》:"敷疮肿。"

    ⑤《珍珠囊》:"治带下。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⑥《纲目》:"治带下,目中溜火,和血润燥,通窍,利大、小肠。"

    ⑦《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红、白、淡三种,白治带症。"

    ⑧《重庆草药》:"和血,润肠,除邪热。治倒经,热毒燥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附方】

    ①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损:白蜀葵花五两。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如赤带下,亦用赤花。(《圣惠方》)

    ②治二便关格,脓闷欲死:蜀葵花一两(捣烂),麝香半钱。水一大盘,煎服,根亦可用。(《纲目》)

    ③治痎疟及邪热:蜀葵花白者。阴干,为末服之。(《本草图经》)

    ④治鼻面酒皶及酐酣:蜀葵花一合,研细,腊月脂调敷,每夜用之。(《仁存堂经验方》)

    ⑤治蝎螫: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补缺肘后方》)

    ⑥治烫伤:棋盘花三朵,泡麻油二两,搽患处。(《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蜀葵根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ǔ Kuí Gēn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

    【化学成分】

    根含大量粘质;一年生根的粘质含戊糖7.78%,戊聚糖6.86%,甲基戊聚糖10.59%,糖醛酸20.04%。

    同属植物药蜀葵根含粘液约30%。同科植物黄蜀葵根含粘质约16%,大部分为阿聚糖、半乳聚糖和鼠李聚糖等所组成。

    【药理作用】根可作润滑药,用于粘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

    【性味】

    ①《本草拾遗》:"甘,寒,无毒。"

    ②《本草述》:"气味甘,微寒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尿排脓。治淋病,白带,尿血,吐血,血崩,肠痈,疮肿。

    ①《本草拾遗》:"根及茎,并主客热,利小便,散脓血恶汁。"

    ②《本草衍义》:"取红单叶者,治带下,排脓血恶物。"

    ③《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白带。"

    ④《本草推陈》:"治丹毒,火疮,烧伤,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小便淋沥:葵花根一撮。洗净,锉碎,用水煎五、七沸服。(《卫生宝鉴》葵花散)

    ②治血崩、吐血:棋盘花根二两。煨甜酒吃。

    ③治白带增多:棋盘花根一两。炖猪肉吃或煨水服。

    ④治大便不通:棋盘花根、冬苋菜各一两。煨水服。(②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⑤治肠痈:蜀葵根一钱,大黄一钱。水煎服。(《经验良方》蜀葵汤)

    ⑥治内痈有败血,腥臭殊甚,脐腹冷痛,用此排脓下血: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乳白芍药各五钱。为末,黄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二十丸,待脓血出尽,服十宣散补之。(《坦仙皆效方》怀忠丹)

    ⑦治诸疮肿痛不可忍者:葵花根,去黑皮捣,若稠,点井花水少许,若不稠,不须用水,以纸花如膏贴之。(《济生拔萃》)

    【摘录】《*辞典》

    页首↑

    蜀葵苗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Shǔ Kuí Miáo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茎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

    【性味】《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无毒。"

    【功能主治】

    治热毒下痢,淋病,金疮。

    ①《千金·食治》:"除客热,利肠胃。"

    ②《本草拾遗》:"叶,烧为末,敷金疮;捣碎,敷火疮;又:叶炙煮与小儿食,治热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捣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饮之。"

    ③《本草蒙筌》:"理恶疮,散血。"

    ④《纲目》:"作蔬食,滑窍治淋,润燥易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钱;煮食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医林纂要》:"天行病后忌食。"

    【附方】

    ①治小便出血:酒腹葵茎灰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②治小儿口疮:赤葵茎炙干为末,蜜和含。(《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

    蜀葵子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ǔ Kuí Zǐ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种子。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

    【化学成分】果含脂肪油。油中含不饱和游离酸很多,以油酸计,达34.88%。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冷,无毒。"

    ②《纲目》:"甘,冷,无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滑肠。治水肿,淋病,便秘,疮疥。

    ①《本草拾遗》:"治一切疮疥并瘢疵土(土,《纲目》引《日华子本草》作’赤’)靥。"

    ②《日华于本草》:"治淋涩,通小肠,催生落胎,疗水肿。"

    ③《本草正》:"润大肠,通乳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小儿大便不通: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千金方》)

    ②催生:蜀葵子二钱,滑石三钱。为末,水服五钱。(《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大小便不畅、尿路结石:蜀葵子研粉,每服二钱,开水送下,每日二次。(《陕西中草药》)

    【名家论述】《本草述》:"(蜀葵子)其性味类利于气血燥而泣者,未可施于虚羸中寒之体也,临病其审处之。"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蜀葵"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穿地龙
    ·下一篇:鼠尾粟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骨牌蕨蛇地钱雷斆和营止痛汤白药子何首乌散加味前胡汤秋季服糖皮质激素忌食菱角番泻叶喻嘉言医案—痹证小叶三点金胆木杜仲丸乌泡刺牡蒿五德丸木耳水底龙夏季忌生食酱油白领要重视颈背痛程门雪等会诊中风重症案猪肤野丁香水半夏宫外孕Ⅱ号方洋鸭新疆木通朱唇水棉花珍珠莲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