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医杂集

    柿蒂

    目录: → 中医杂集 发布时间:2009-10-25

    柿蒂

    《中国药典》

    【拼音名】Shì Dì

    【英文名】CALYX KAKI

    【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圆形,直径1.5~2.5cm。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梗或圆孔状的果梗痕。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细绒毛。质硬而脆。无臭,味涩。

    【鉴别】取本品粗粉2g,加70%乙醇10ml,温浸2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去柄,干燥或打碎。

    【性味】苦、涩,平。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降逆下气。用于呃逆。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柿蒂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ì Dì

    【别名】柿钱(《洁古家珍》),柿丁(《中药志》),柿子把(《中药材手册》),柿萼(《药材学》)。

    【来源】为柿种植物柿的宿存花萼。冬季收集成热柿子的果蒂,去柄,洗净,晒干。

    【源形态】

    柿(《礼记》),又名:镇头迦(《纲目》)。

    落叶乔木,高达14米。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6~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柿根)、树皮(柿木皮)、叶(柿叶)、花(柿花)、果实(柿子)、果实的制成品(柿讲)及其外附白霜(柿霜)、外果皮(柿皮)、未成熟果实液汁的制成品(柿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宿萼呈盖状,顶端中央有1果柄,或脱落而留下圆孔,萼的中部较厚,边缘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连合呈皿状,直径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红棕色,仔细观察时,上有稀疏短毛,内表面有细密的黄棕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央有1果实脱落所遗留的圆形凸起的疤痕。质薄而体轻。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羟基三萜酸0.37%,中有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又含葡萄糖、果糖、酸性物质和中性脂肪油。并含鞣质。

    【性味】

    苦涩,平。

    ①《纲目》:"涩,平,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归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

    【功能主治】

    降逆气。止呃忒、呕哕。

    ①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

    ②《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

    【附方】

    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④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

    ⑥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名家论述】

    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调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甩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胨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柿蒂"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柿霜
    ·下一篇:柿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和伤活血汤秋季儿童宜防腹泻姬蕨龙爪菜温疹治痔汤麻雀脑秋季冠心病患者忌多吃水果白毛蛇独圣散海浮石鼠牙半支大发表半拉子布狗尾小绿芨夏季忌受热后“快速冷却”夏季衄血及牙龈肿痛患者忌食...活鱼忌马上烹调眼药水不能滥用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详论咽喉证治法论肺病治法铁线莲由跋翼首草延胡索雪里见见风消射尿拐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